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第2章 家族会议上的转折

发表时间: 2025-05-22
雕花门环叩响的刹那,顾承砚听见正厅里的人声突然顿住。

他推开门时,十二盏羊角灯的光正劈头盖脸砸下来,照得满堂穿团花马褂的顾氏族人都成了剪影——二伯顾明远跷着二郎腿啃瓜子,瓜子壳“咔嗒”掉在青砖缝里;三婶捏着帕子绞成麻花,目光扫过他皱巴巴的中衣时,嘴角撇得能挂油瓶;最上首的檀香木椅上,顾老爷子扶着镶银的旱烟杆,浑浊的眼睛正顺着烟锅子往上爬,像在看什么稀罕物。

“承砚来了。”

顾老爷子咳了两声,烟杆在桌上敲出闷响,“坐。”

顾承砚应了,在末座坐下。

他能感觉到二伯的目光像根针,扎在他袖中鼓起的账本上:“听说少东家今儿要给咱们上堂课?”

顾明远把瓜子壳吐在掌心,“昨儿还在醉仙楼跟人赌蛐蛐,今儿倒成了绸庄大拿?”

“二伯。”

顾承砚按住桌下颤抖的手指——原主从前荒唐,族人看轻是该的。

他深吸口气,把账本摊开在桌面,“我要讲的不是课,是顾家绸庄的活路。”

满堂静了一瞬。

三婶先笑出声:“活路?

上个月山本商事压价三成收茧子,咱们收不上来;这个月又说要扣运茧船……”她指节敲着茶盏,“少东家倒说说,是要变戏法变出茧子,还是要学那些学生娃喊两句‘***日货’?”

“都不是。”

顾承砚翻开账本第二页,指尖划过苏若雪算得密密麻麻的数字,“是改良工艺。”

他抬头看向老爷子,“低温染法。”

“低温?”

顾老爷子的旱烟停在半空,“我做了西十年绸庄,头回听说染布还能‘低温’。”

“爹,您当是洋人的什么新玩意儿?”

顾明远嗤笑,“这法子要是管用,早该有绸庄用了。”

“因为从前没人算过账。”

顾承砚抽出怀里的草图,铺在账本上,“传统染法要煮到八十度,燃料费占成本三成;低温染法用纯碱促染,温度降到五十度——”他指尖点过苏若雪标注的红圈,“燃料费能砍一半,染料损耗降两成。”

他抬眼扫过满座,“山本商事的绸子为什么便宜?

不是他们茧子好,是他们用了德国产的匀染剂,成本压到咱们的九成。

可低温染法能把咱们的成本压到山本的九成——”他重重敲了敲桌面,“还不用买洋人的药!”

满堂鸦雀无声。

三婶的茶盏“当啷”磕在瓷盘上,溅出半盏冷茶。

顾明远的瓜子壳从指缝里漏下来,滚到账本边。

“数据呢?”

顾老爷子突然开口。

“在这儿。”

顾承砚翻开第三页,“上个月我让若雪查了三个月的染坊账,燃料费、染料损耗、次品率……”他喉咙发紧——这些数字是苏若雪熬夜算的,砚台里的墨汁还没干透,“按低温染法试产十匹,成本能比现在低两成七。”

他抬头,“爷爷要是信我,明儿就去染坊试。”

顾老爷子的旱烟杆在桌上敲了三下。

顾承砚盯着那根油亮的烟杆,听见自己心跳声盖过了烛芯噼啪响。

“试。”

两个字像块热铁,烫得顾承砚喉头发哽。

他猛地抬头,正撞进老爷子浑浊却发亮的眼睛里:“我顾家养的娃,就算从前混账,总该给个改的机会。”

老爷子咳了两声,“明儿让若雪跟着你,她管账仔细。”

“谢爷爷!”

顾承砚攥紧账本,指节发白。

他看见二伯摔了茶盏起身,三婶拽着他的袖子嘀咕“老糊涂”,可那些声音都像隔了层毛玻璃——他听见自己胸腔里有团火“轰”地烧起来,烧穿了从前的荒唐,烧化了此刻的忐忑。

“散了吧。”

老爷子挥了挥手,旱烟杆又缩进烟荷包里。

顾承砚抱着账本,怀着激动又紧张的心情往外走,后颈还能感觉到二伯那充满质疑的目光。

他走到廊下,晚风卷着玉兰香扑过来,这才发现掌心全是汗,把草图边缘洇出了毛边。

“少东家。”

苏若雪的声音从转角传来。

她抱着个蓝布包袱,发梢还沾着账房的墨香:“我把染坊的钥匙带来了。”

她抬眼,眼尾的薄红褪成淡粉,“爷爷让我跟着你,我……我把试染的染料单也列好了。”

顾承砚接过包袱,指尖触到她冰凉的手背。

他低头,看见蓝布上压着张纸,是苏若雪的小楷:“低温染法需纯碱七斤,皂角粉三斤……” “明早去染坊。”

他把包袱往怀里拢了拢,“先试十匹。”

苏若雪点头,发间的木簪晃了晃。

月光漫过她的肩,把两人的影子叠在青石板上,像两株并肩的竹。

顾承砚望着那影子,突然想起前晚在账房,苏若雪蹲在地上捡他摔碎的茶盏,碎瓷片扎进她指腹,血珠儿滴在青砖缝里,像朵小红梅。

“若雪。”

他轻声说,“这次,我不会再让你捡东西了。”

苏若雪的睫毛颤了颤。

她没说话,只是把蓝布包袱又往他手里塞了塞。

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咚——”的一声,惊起几尾夜鸟。

顾承砚望着染坊方向的灯火,攥紧了包袱——那里头不只有染料单,还有他和苏若雪的,顾家的,或许是整个上海滩绸庄的,新日子。

当染坊的砖地还沾着晨露时,带着一夜的期待与兴奋,顾承砚己经蹲在灶前添柴。

苏若雪抱着蓝布包袱跨进门,见他额角沾着草屑,粗布中衣被蒸汽洇湿了半片,倒像个真正的染坊学徒。

“少东家。”

陈师傅叼着旱烟杆晃进来,铜烟锅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这位在顾家染坊做了三十年的老师傅把染缸敲得哐哐响,“您说的低温染法,昨儿夜里我跟几个老伙计合计了——五十度?

这染出来的颜色怕不是风一吹就褪成白坯布。”

顾承砚首起腰,掌心还攥着半块碎炭。

他想起前晚在账房查的《染色化学》笔记,喉结动了动:“陈师傅,您看这个。”

他翻开苏若雪连夜抄的《纯碱促染原理》,指腹划过“氢氧根离子破坏纤维结晶区”的批注,“温度低了,纤维空隙小,染料反而咬得更牢。”

陈师傅的烟杆停在半空。

他眯眼凑近看那页纸,烟丝烧到指尖都没察觉:“洋文写的?”

“我译的。”

苏若雪把蓝布包袱搁在木案上,取出包得方方正正的纯碱,“昨儿跑了三家药铺才凑齐七斤。”

她抬头时,染坊的穿堂风掀起她鬓角的碎发,“陈师傅,咱们按少东家说的试十匹,成了是顾家的福,不成……”她顿了顿,“算我和少东家的错。”

陈师傅的旱烟杆“咚”地磕在染缸沿。

他扯下搭在肩头的粗布汗巾,往地上一摔:“成!

今儿就当我这把老骨头陪你们疯!”

蒸汽裹着碱香漫起来时,顾承砚守在温度计旁。

苏若雪攥着算盘坐在木凳上,每过一刻钟就记一笔:水温48℃,纯碱投入量375克,皂角粉150克……陈师傅背着手绕着染缸转,看染液从浑浊变澄清,看坯布在缸里打了三个转,突然一拍大腿:“停火!”

顾承砚的手悬在灶前,心跳快得要撞出肋骨。

陈师傅抄起长竹夹,夹出第一匹布时,染坊里静得能听见棉线抽紧的轻响。

“青灰色?”

苏若雪凑过去。

那匹布挂在木架上,颜色比传统染法更深沉,布面却像浸了层月光,“陈师傅,您看这光泽!”

陈师傅的手指抚过布面,指甲盖压出的白痕转瞬即逝。

他突然转身,烟杆敲在顾承砚肩头:“臭小子!

你这法子……”他声音发哑,“比咱们煮八十度的布还经洗!”

顾承砚的后背抵在染缸上。

他望着木架上垂落的十匹布,每一匹都泛着温润的光,像把江南的雨雾都染进了经纬里。

苏若雪的算盘珠子“噼里啪啦”响起来,他听见她轻声说:“成本比预估还低半成……”三日后,带着成功的喜悦与满满的信心,顾家绸庄后厅热闹非凡。

王记布庄的王掌柜捏着样品布,指节都发白了:“顾少东家,这真不是苏杭的贡品?”

他突然拔高声音,“我要三百匹!

不,五百匹!

下个月的秋装就靠这个打市面!”

账房的门帘被掀起一角,苏若雪抱着账本探出头,眼尾的薄红因欢喜而发亮:“李记的张老板在前面候着,说要订两百匹月白;还有位从南京来的客人,说要见少东家谈批发布……” 顾承砚望着厅里堆成山的订单,喉咙发紧。

他想起三天前染坊里陈师傅红着眼圈说“顾家绸庄要活了”,想起苏若雪在账房熬夜核账时,桌上那盏煤油灯始终亮到天光。

然而,就在绸庄最热闹的午后,平静被突然打破。

门房老周捏着张皱巴巴的纸冲进来:“少东家!

方才有人往门缝里塞了这个!”

顾承砚展开信纸,一行歪斜的钢笔字刺进眼睛:“顾家的新染法,最好莫要太招摇。”

落款处画着朵樱花,花瓣边缘浸着暗褐色——像血。

苏若雪的手搭在他腕上。

她的指尖凉得惊人:“是山本商事的人。”

她望着窗外路过的黄包车,车帘掀开一角,露出个穿藏青西装的男人,领口别着枚银樱花胸针,“我前儿在码头见过他,跟着山本一郎的翻译官。”

顾承砚把信纸揉成一团。

他望着柜台上新到的样品布,那抹青灰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染坊里陈师傅第一次露出的笑。

远处传来汽笛长鸣,他听见自己说:“若雪,把这个月的订单理出来。”

他转身看向后堂,那里堆着刚收的新茧,“再让陈师傅加练两个染缸——”他顿了顿,“该让他们看看,顾家的绸子,经得起风雨。”

苏若雪点头。

她望着顾承砚绷紧的下颌线,突然想起三天前染坊里,他蹲在地上捡碎炭时说的那句话:“这次,我不会再让你捡东西了。”

此刻她摸了摸袖中那封未拆的退婚书——那是她前未婚夫托人送来的,被她压在账房最底层的抽屉里。

窗外的阳光斜斜切进来,照在顾承砚攥紧的拳头上。

他望着绸庄门口进进出出的客人,听见里间陈师傅正扯着嗓子教学徒控温:“记住了,水温过五十度就加凉水!”

而在更远处,黄包车上的男人正对着怀表低语,日语里混着风的呜咽:“顾家的绸子,该掐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