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次在图书馆的意外碰撞开始,每周三下午三点,林初夏都会准时出现在三楼南角的老位置。
那里靠窗的胡桃木长桌,被阳光切割成明暗交错的琴键,仿佛是他们专属的舞台。
沈砚书总是穿着洗得发白的白衬衫,领口微微敞开,露出若隐若现的锁骨。
他的白衬衫下摆整齐地塞进深色西裤里,裤脚处还带着些许未拍净的泥土,像是刚从某个神秘的地方归来。
膝头摊开一本厚重的医学典籍,书页间夹着各种颜色的便签,钢笔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画满了心脏瓣膜的解剖图。
那些线条流畅而精准,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
林初夏注意到,他左手腕内侧有道浅褐色的疤痕,每当翻书时,疤痕就会随着肌肉的牵动微微凸起。
有一次,她终于忍不住好奇地询问,沈砚书只是淡淡一笑,解释说是高中打篮球时留下的旧伤。
但她总觉得,那道疤痕背后似乎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他深邃的眼神,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第七个周三,阳光比往常更加明媚。
沈砚书的笔记本上多了片银杏叶标本,叶片边缘泛着微微的金黄,叶脉清晰可见。
他用红笔在叶片边缘标注:“叶柄长 3.2cm,叶脉夹角 87°,与人类三尖瓣复合体结构相似度 63%”。
字迹工整而有力,旁边还画了一个小小的心脏简图,将银杏叶的结构与心脏瓣膜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林初夏静静地看着他专注的侧脸,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睫毛上,投下长长的阴影。
她突然发现,那阴影恰好与银杏叶的锯齿边缘重合,仿佛是命运精心绘制的图案。
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笔尖在纸上滑动的声音,和彼此轻微的呼吸声。
“要试试吗?”
沈砚书忽然递过钢笔,笔尖还带着体温。
林初夏犹豫着接过,指尖触碰到他的手指时,心里微微一颤。
她低头在自己的标本册上画下他的侧影:挺首的鼻梁,微抿的嘴唇,左眼下那颗若隐若现的泪痣。
每一笔都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这份美好的画面。
当她抬头时,发现沈砚书正盯着她的笔记本,耳尖微微发红。
他迅速别过脸,继续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但手中的钢笔却有些不听使唤,在纸上留下了一道歪歪扭扭的线条。
林初夏看着他不自然的样子,嘴角忍不住上扬,心里涌起一股甜蜜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个周三,他们依旧默契地在老地方相遇。
有时,沈砚书会给林初夏讲解医学知识,用银杏叶作比喻,将复杂的人体结构变得生动有趣;有时,林初夏会给沈砚书分享自己写的诗,那些充满情感的文字,仿佛为他枯燥的医学学习带来了一丝浪漫的气息。
然而,第十个周三,沈砚书没有出现。
林初夏早早地来到图书馆,坐在他们常坐的位置上,目光不停地望向门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夕阳的余晖渐渐染红了窗户,却始终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她盯着空了一下午的座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里的银杏叶,那是他们初遇时的见证,此刻却显得格外孤单。
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在地板上投出寂寞的形状。
闭馆时,管理员阿姨递给她一张便签,泛黄的纸页上是熟悉的钢笔字:“图书馆的银杏叶比教科书更有趣。
——《系统解剖学》第 237 页图注”。
林初夏心跳加速,立刻跑到书架前,找到那本《系统解剖学》。
她小心翼翼地翻到第 237 页,解剖图下方用红笔圈着一行小字:“银杏叶的扇形结构,与人类心脏瓣膜的开合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末尾画着个极小的笑脸,像是随手勾的,却让她盯着看了整整十分钟。
那天晚上,林初夏躺在床上,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沈砚书的身影。
她在标本册上写下:“第 10 片银杏叶,来自周三下午三点十五分的缺席。”
泪水不知不觉地滑落,打湿了枕边的笔记本。
她不知道沈砚书为什么突然缺席,心里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接下来的日子里,林初夏依旧每天来到图书馆,期待着能再次见到沈砚书。
她会坐在他们常坐的位置上,翻看他留下的医学典籍,试图从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中找到他的踪迹。
有时,她会在图书馆里漫无目的地寻找,希望能在某个角落偶遇那个熟悉的白衬衫身影。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林初夏在图书馆的走廊上遇见了沈砚书。
他看起来有些疲惫,脸色比往常更加苍白,但眼神中依然闪烁着温柔的光芒。
还没等林初夏开口,沈砚书就歉意地笑了笑:“抱歉,前几天有事耽误了,让你久等了。”
林初夏看着他,心里的委屈和担忧瞬间化作泪水夺眶而出:“你去哪了?
我还以为……” 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沈砚书有些慌乱地从口袋里掏出纸巾,递给她:“别担心,我没事。
只是家里有点事情,处理好了就马上回来了。”
他的声音温柔而坚定,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林初夏渐渐平静下来。
从那以后,他们的周三之约更加珍贵。
沈砚书会给林初夏带一些他亲手制作的银杏叶书签,上面刻着各种有趣的图案和文字;林初夏则会给沈砚书带自己烤的小点心,看着他吃得开心的样子,心里充满了满足感。
图书馆的三楼南角,见证了他们越来越深厚的感情。
那些关于银杏叶的故事,那些充满温暖和甜蜜的对话,都成为了他们记忆中最美好的片段。
而那片小小的银杏叶,依然静静地躺在林初夏的标本册里,见证着他们的相遇、相知,以及那份逐渐萌芽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