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石臼村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3-04

我是在浙南群山褶皱里找到石臼村的。我叫林墨,是一名考古学家,

专门研究古代村落和失落的文明。说起来,我还是从我的学生口中得知了这个村子的地址,

他叫杨峰,是个很有天赋的学生,这个村子是他的故乡,他时常跟我讲,

他的家乡是个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拥抱着失落民俗的地方。不过让我感到可惜的是,

我听闻他在半年前回乡的路上,因为山体滑坡的事故去世了,如今我正要做一个民俗调查,

当我看见那张合照的时候,猛然想起杨峰的样子,于是心血来潮打定主意,去他的家乡看看。

暴雨将青石板冲刷得锃亮如镜,倒映着两侧歪斜的木质门楼。

檐角悬着的青铜铃在风中寂然无声,我沿着湿滑的石阶一步步往上走,

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香火味道。村子的布局显得有些杂乱,

房屋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像是被随意撒在山坡上的棋子。每走几步,

我就能看到一些古老的石雕或木刻,上面刻着一些我从未见过的符号,

似乎蕴含着某种古老的秘密。我在一户人家门前停下,敲了敲门。门吱呀一声开了,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探出头来,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我赶紧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老妇人听到我是杨峰的老师,神情稍微缓和了一些,邀请我进屋。屋内陈设简单,

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里是杨峰和一群村民的合影。我看着照片,

心中不禁一阵酸楚。老妇人给我倒了一杯热茶,茶香袅袅,驱散了些许寒意。“杨峰那孩子,

从小就聪明,村里人都很喜欢他。”老妇人叹了口气,“可惜啊,天妒英才。”我点点头,

心中感慨万千。我问她关于村子的一些古老习俗和传说,老妇人沉默了一会儿,

似乎在犹豫要不要告诉我。最终,她缓缓开口:“村子里确实有一些古老的习俗,

但这些东西,外人最好不要知道太多。”我察觉到她话语中的隐晦,心中更加好奇。

我继续追问,老妇人却摇了摇头,不再多说。我只好告辞,准备在村子里再转转。

村子里的灯光稀稀疏疏,显得格外冷清。我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低沉的鼓声,伴随着隐约的吟唱声。我循着声音走去,

发现村子的尽头有一座古老的祠堂,祠堂前聚集着一些村民,他们手持火把,神情肃穆。

我躲在暗处观察,发现村民们似乎在举行某种仪式。他们的吟唱声低沉而神秘,

这股安静神秘的氛围似乎感染了我,让我听的呆呆的入了神,不过渐南的方言我听不明白,

只是隐隐约约感觉他们的吟唱声似乎很齐整。我好像听入迷了,呆呆的往前走,

忽然脚上好像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痛感打断了我的迷离,让我顿时清醒过来。我注意到,

祠堂的门口摆放着一个巨大的石臼,石臼中盛满了清水,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枯叶。

我盯着那石臼,心中忽然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石臼中的水波微微荡漾,

枯叶在水面上轻轻漂浮,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无声的故事。

我忽然觉得自己就像那石臼中的叶子,漂浮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海面上,四周是深邃的黑暗,

只有那微弱的火光和低沉的吟唱声陪伴着我。我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包裹着,

身体变得轻盈,思绪也渐渐模糊。眼前的景象开始扭曲,石臼、祠堂、村民,

一切都变得虚幻起来。我仿佛看到了杨峰的身影,他站在石臼旁,微笑着看着我,

眼神中带着一丝鼓励和期待。“老师,你终于来了。”他的声音轻轻传来,

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我张了张嘴,想要说话,却发现自己发不出声音。

杨峰的身影渐渐模糊,最终消失在石臼的水面上。我猛地回过神来,

发现自己依然站在祠堂门口,脚边的石臼依旧静静地摆在那里,水面上的枯叶依然轻轻漂浮。

我深吸一口气,心脏狂跳不止。刚才的幻觉让我感到一阵恍惚,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境。

我看了看四周,村民们依旧在举行仪式,似乎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我悄悄退后几步,

转身离开了祠堂。走在回村的路上,我的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刚才的情景。那个石臼,

那片枯叶,还有杨峰的身影。我甩了甩头,

只觉得这是因为我太过思念我的学生而产生了幻觉,毕竟到了他的家乡,触景生情,

也向来是人之常情。我没忘记,我是来做什么的,我循着记忆,拿出纸笔,

在笔记本上刷刷的写上了在祠堂里看到的场景,还随手涂鸦一般的,画出了我记忆中的景象。

但当铅笔的铅粉将那景象勾勒出来时,我发觉整个色调好像都过暗了,

就好像是隔着一层模模糊糊的毛玻璃,又像是在海洋中,隔着水去看海底的景象。

里头似乎有一些星星点点的,不上石墨的,白色的点状物,我知道那是本子的质量不佳,

但我似乎有一种错觉,隐隐约约的,我感觉那些白点很像是眼睛,又像是夜空中的星辰。

我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只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浪漫了?

我这个年纪的人早已没有了诗和远方的追求。我合上笔记本,将它塞回包里,

继续沿着小路往村子深处走去。夜风微凉,吹拂着我的脸颊,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

村子里的灯光依旧稀疏,偶尔能听到几声犬吠,显得格外宁静。走着走着,

我忽然听到前方传来一阵低语声,像是有人在交谈。我放慢脚步,循着声音望去,

发现不远处的一户人家门口站着两个村民,他们正低声说着什么,神情显得有些紧张。

我悄悄靠近,躲在墙角,试图听清他们的对话。然而,他们的方言我听不太懂,

只能隐约捕捉到几个词:“石臼……仪式……外人不该来……”听到“石臼”两个字,

我的心中一动,不由得更加专注地倾听。然而,就在这时,其中一个村民忽然转过头,

目光直直地看向我藏身的地方。我心中一紧,知道自己被发现了。那几个村民朝我走过来,

脸上的表情似乎瞬间变得热情起来,笑容挂在嘴角,眼神中也带着几分和善。然而,

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他们的笑容有些僵硬,眼神中似乎藏着什么难以言喻的东西。

或许是夜晚的昏暗让他们的表情显得有些不自然,又或许是我自己的疑心在作祟。

其中一位村民走上前来,用带着浓重方言的普通话说道:“您是外来的客人吧?这么晚了,

怎么还在村子里转悠?要不要去我们家坐坐,喝杯热茶?”他的语气听起来很热情,

但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我勉强笑了笑,

礼貌地回应:“谢谢您的好意,我只是路过,看看村子里的风景。现在正准备回去了。

”另一位村民也凑了过来,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哎呀,别客气嘛!我们村子虽然偏僻,

但向来好客。您是杨峰的老师吧?他以前常跟我们提起您呢!”听到杨峰的名字,

我的心中一阵酸楚,但同时也多了一丝亲切感。想到杨峰曾说过,他的家乡人向来热情好客,

我便觉得或许是自己多心了。毕竟,这里是他成长的地方,他的描述中,

这里的人们淳朴而友善。我点了点头,笑着说道:“是啊,我是杨峰的老师。

他以前常跟我提起家乡的事,说这里的人都很热情。这次我来,也是想看看他生活过的地方。

”村民们听到我提到杨峰,脸上的笑容似乎更加灿烂了,

但那种不自然的感觉却依然挥之不去。他们热情地邀请我去家里坐坐。

我没有拒绝那几个村民的邀请,跟着他们走进了一户人家。屋内陈设简单,但收拾得很干净,

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和手工编织的装饰品,显得温馨而古朴。

村民们热情地为我倒了一杯热茶,茶香袅袅,驱散了些许寒意。我坐下后,

便向他们询问起当地的民俗与传说。村民们似乎对此很感兴趣,纷纷围坐过来,

七嘴八舌地开始讲述。然而,他们的讲述却显得有些杂乱,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

甚至有些说法互相矛盾。一位年长的村民首先开口:“我们村子啊,可是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山,后来有一位仙人路过,用石臼舀了一瓢水,洒在地上,

这里才有了水源,村子才慢慢建了起来。”另一位村民立刻插话:“不对不对,

我听我爷爷说,那石臼是村子里一位先人留下的,他是为了镇住山里的妖怪,

才把石臼放在祠堂门口的。那妖怪啊,据说是一只千年老狐,专门吸人精气!”“哪有妖怪!

”第三位村民笑着打断,“那石臼是咱们村子的守护神,每逢大旱,

村民们都会在石臼前祈福,据说只要心诚,就一定会下雨。”我听得有些糊涂,

便问道:“那石臼现在还在祠堂门口吗?它到底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村民们互相看了看,

似乎有些犹豫。最后还是那位年长的村民开口:“石臼确实还在祠堂门口,

但它的意义嘛……其实我们也不太清楚。老一辈的人说,石臼是村子的根,不能随便动它。

至于其他的传说,都是大家口口相传,真假难辨。”我点点头,心中暗自记下这些信息。

虽然他们的讲述杂乱无章,但至少能看出,石臼在村子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甚至可能隐藏着某种古老的秘密。我又问道:“那村子里的仪式呢?

我刚才看到祠堂前有人在举行仪式,那是在做什么?”村民们听到这个问题,

神情忽然变得有些紧张。他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

最后还是那位年长的村民勉强笑了笑:“哦,那是我们村子的传统,每逢月圆之夜,

大家都会去祠堂祈福,保佑村子平安。”我注意到,其他村民的神情似乎有些不安,

甚至有人低下了头,不再说话。我心中更加疑惑,但也不好再追问,便转移了话题,

聊起了村子的历史和日常生活。聊了一会儿,我起身告辞。村民们热情地送我出门,

还叮嘱我路上小心。村子里有一家民宿,我循着村民的指引,

找到了那家位于村子边缘的小院。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门口挂着一盏昏黄的灯笼,

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温馨。我敲了敲门,一位中年妇女应声开门,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

“您是来住宿的吧?快请进!”她热情地招呼我进屋,一边走一边介绍,“我们家虽然简陋,

但房间还算干净,您要是有什么需要,尽管跟我说。”我点点头,跟着她走进院子。

院子中央种着几棵老树,树下摆着一张石桌和几把竹椅,显得格外古朴。房间在二楼,

是一间不大的木屋,窗户正对着村子的方向,可以隐约看到远处的祠堂和石臼。

“您先休息一下,我去给您准备点热水和晚饭。”老板娘说完,便匆匆下了楼。我放下行李,

走到窗边,透过窗户望向村子的方向。夜色中,祠堂的轮廓若隐若现,

石臼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盯着它看了一会儿,

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那个石臼在召唤着我。没过多久,

老板娘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和一壶热水走了进来。面条是手擀的,

配上几片青菜和一块腊肉,腊肉的颜色有些发黑,香气扑鼻。我道了谢,坐下来开始吃面。

老板娘站在一旁,笑着问道:“您是外地来的吧?是来旅游的吗?”我点点头,

含糊地回答道:“是啊,听说这里风景不错,就过来看看。

顺便也想了解一下村子的历史和民俗。”老板娘听到“民俗”两个字,神情似乎有些微妙,

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哦,我们村子确实有些老传统,不过现在年轻人都不太在意这些了。

您要是感兴趣,明天可以去祠堂看看,那里有不少老物件。”我应了一声,

心中暗自记下她的话。吃完面后,老板娘收拾了碗筷,叮嘱我早点休息,便离开了房间。

我躺在床上,听着窗外传来的风声和远处的虫鸣,脑海中不断回想着今天的所见所闻。

那些村民的讲述,老板娘的神情,还有那个神秘的石臼,似乎都在向我传达着某种信息。

我翻来覆去,久久无法入睡。不知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梦中,

我仿佛又站在了祠堂门口,石臼中的清水微微荡漾,枯叶在水面上轻轻漂浮。

杨峰的身影出现在石臼旁,他微笑着看着我,嘴唇微微翕动,似乎在说着什么。

我想听清他的话,却怎么也听不见。突然,一阵低沉的鼓声将我惊醒。我猛地坐起身,

发现窗外天色依然昏暗,远处的祠堂方向似乎传来隐约的吟唱声。我看了看表,

发现才凌晨三点多。我被那低沉的鼓声惊醒,心中满是疑惑和不安。决定下楼去看看,

却发现民宿的大门被锁得严严实实。我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

想到这个点不好去麻烦老板娘,便打消了出门的念头,准备重新回房间。然而,躺在床上,

我却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脑海中不断回想着那鼓声和吟唱声,

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引着我。最终,我决定到天台上看看,

或许能从高处观察到村子的动静。我轻手轻脚地上了天台,夜风扑面而来,带着一丝凉意。

天台上晾晒着几排腊肉,黑黢黢的一条一条,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醒目。我走近了一些,

发现那些腊肉看起来有些奇怪,表面似乎有些凹凸不平,

甚至有些腊肉上还附着一些球状的硬质物体。我凑近仔细看了看,

发现那些球状物似乎是某种结晶体,表面粗糙,像是盐粒,但又不太像。我伸手摸了摸,

触感坚硬,有些冰凉。我心中疑惑,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附着在腊肉上。

我抬头望向村子的方向,发现祠堂那边依旧有火光闪烁,隐约还能听到低沉的吟唱声。

那些村民似乎还在进行某种仪式,神秘而庄重。我站在天台上,感受着夜风的吹拂,

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仿佛那个村子在向我传达着某种信息。就在这时,

我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我猛地转过身,发现老板娘正站在天台门口,

手里提着一盏灯笼,脸上带着一丝复杂的表情。“您怎么上来了?”她的声音有些低沉,

眼神中带着一丝警惕。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我听到外面有些动静,睡不着,就上来看看。

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老板娘点了点头,目光扫过那些腊肉,神情似乎有些不安。

她走到我身边,低声说道:“这些腊肉是我们村子的特产,制作方法有些特殊,

所以看起来可能和别的地方不太一样。”我点点头,心中却更加疑惑。

那些球状的硬质物体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老板娘的神情如此紧张?

老板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勉强笑了笑:“您要是感兴趣,

明天我可以带您去看看制作过程。现在太晚了,您还是早点休息吧。”我应了一声,

跟着她下了天台。回到房间后,我躺在床上,脑海中不断回想着刚才的情景。那些腊肉,

那些球状物,还有老板娘的神情。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我才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梦中,

我仿佛又站在了天台上,那些腊肉在月光下轻轻摇晃,球状物发出微弱的光芒,

仿佛在向我传递着什么信息。我猛地惊醒,发现天已经大亮。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

下楼准备离开民宿。老板娘正在院子里打扫,看到我下楼,笑着打招呼:“早上好,

昨晚睡得还好吗?”我点点头,勉强笑了笑:“还不错,谢谢您的照顾。

我打算今天在村子里转转,继续做我的民俗调查。”老板娘的神情似乎有些微妙,

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哦,那您可要小心点,村子里有些地方比较偏僻,路也不好走。

要是有什么需要,随时回来找我。”我道了谢,背起包走出民宿。清晨的村子显得格外宁静,

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清香。我沿着小路往祠堂的方向走去,

心中想着昨晚的梦和那些奇怪的腊肉,总觉得它们与村子的秘密有着某种联系。

走到祠堂附近,我发现祠堂的门紧闭着,门口的石臼依旧静静地摆在那里,

水面上漂浮着几片枯叶。我蹲下身,仔细看了看石臼,发现它的表面刻着一些模糊的符号,

似乎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我拿出笔记本,将那些符号一一记录下来,准备回去后仔细研究。

我拿出笔记本,翻到昨天画下的速写场景,却发现那页纸上的画面变得模模糊糊,漆黑一片,

几乎看不清楚原本的轮廓。只有那些星星点点的白点依旧清晰可见,

像是镶嵌在一片深邃的星空之中。我皱了皱眉,心中有些疑惑,暗自想着铅笔的质量这么差,

竟然会褪色得这么快。不过,我并没有太过在意,毕竟这只是一幅随手画下的速写。

我翻到一页空白的纸,开始仔细抄录石臼上刻着的符号。那些符号看起来古老复杂,

像是某种失传的文字,又像是某种神秘的图案。我一边抄录,一边试图从中寻找规律,

搜寻记忆对应它到底是哪个年代的,可任凭我将记忆翻遍了,依旧没有,

但它们的意义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模糊不清。抄录完毕后,我合上笔记本,抬头看了看天色。

阳光已经渐渐变得强烈,村子里的气氛也活跃了起来。我决定继续在村子里转转,

看看能否找到更多线索。我沿着小路往村子的深处走去,路过几户人家时,

看到村民们正在忙碌着,有的在晒谷子,有的在织布,生活显得平静有序。然而,

每当我试图与他们交谈,询问关于石臼或村子的历史时,他们的神情总是显得有些躲闪,

回答也含糊其辞。走到村子尽头时,我发现一座老旧的房屋,门口挂着一块破旧的木牌,

上面写着“村史馆”三个字。我心中一喜,推门走了进去。屋内光线昏暗,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和地图,柜子里摆放着一些古老的器物,

看起来像是村子的历史遗存。我仔细浏览着墙上的照片,

发现其中一张照片上正是那座祠堂和石臼,照片的右下角写着“1953年”。

我凑近看了看,发现照片中的石臼与现在几乎一模一样,甚至连水面上的枯叶都清晰可见。

我继续翻看柜子里的器物,发现其中有一本破旧的册子,封面上写着“石臼村志”。

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册子,发现里面记录着村子的历史和传说。

其中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注意:“石臼,乃村之根,传为仙人遗物,镇妖驱邪,护佑村民。

每逢月圆,村民聚于祠堂,祈福祭祀,以保平安。然石臼之秘,不可轻言,恐招灾祸。

”我心中一震,意识到石臼的秘密可能远比我想象的更加复杂。我继续往下读,

发现册子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石臼的禁忌和传说,但很多内容已经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就在这时,我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我猛地转过身,

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站在门口,目光炯炯地看着我。“您是外来的客人吧?

”老人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低沉,“这里的东西,最好不要随便翻看。

”我有些尴尬地合上册子,解释道:“不好意思,我是来做民俗调查的,

想了解一下村子的历史。”老人点了点头,走到我身边,

目光落在柜子里的器物上:“村子的历史,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了解的。有些秘密,

知道得太多,未必是好事。”我心中更加疑惑,但也不好再追问,便礼貌地告辞,

离开了村史馆。我寻了一处阴凉的地方,坐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翻开笔记本,

仔细端详着那些从石臼上抄录下来的符号。我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决定联系几位专家,

看看他们是否能解读这些符号的含义。我拿出手机,

将符号的照片分别发给了几位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一位专门研究神秘学的朋友。

等待回复的过程中,我抬头看了看四周,村子里的气氛依旧平静,

但那种神秘的感觉却始终挥之不去。大约半个小时后,我的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那位神秘学家的回复。我点开消息,看到他的回复内容,

心中猛然一震:“这些符号的意思是——‘天禧三年陨星落而成臼’。”我盯着手机屏幕,

反复读着这句话,心中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天禧三年,那是北宋年号,

距今已有千年之久。而“陨星落而成臼”,难道说,这个石臼竟然是由陨石形成的?

当我沉浸在石臼符号的解读中时,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我拿起一看,

是那位神秘学家打来的电话。接通后,他的语气显得非常急促,甚至带着一丝紧张。“林墨,

你听我说,这个文字体系,我曾经研究过,它是古代道门秘传的‘凤篆’!

”他的声音透过电话传来,显得有些急促。“凤篆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文字,

传说由道门高人所创,专门用于记载一些与天地玄机、鬼神之力有关的秘密。

你抄录的那些符号,极有可能与某种强大的力量有关!”我心中一震,

握着手机的手不由得紧了紧:“凤篆?那您能解读更多吗?

这些符号除了‘天禧三年陨星落而成臼’之外,还有什么含义?”神秘学家沉默了一会儿,

似乎在思考什么,随后语气变得更加严肃:“林墨,

凤篆的内容通常与天地之力、鬼神之事有关,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禁忌的力量。

你抄录的这些符号,虽然我只解读了第一句,

但能感觉到它们背后隐藏着某种极为危险的信息。你最好不要再继续深入了,

否则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我皱了皱眉,心中更加疑惑:“危险的信息?

您能说得再具体一点吗?这石臼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神秘学家的声音变得低沉:“林墨,

有些事情,知道得太多并不是好事。凤篆的记载往往与天地异象、鬼神之力有关,

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禁忌的仪式或力量。你提到的石臼,如果真的是由陨星形成的,

那它很可能不仅仅是普通的石头,而是某种力量的载体。你最好小心一点,

不要再继续深入了。”我沉默了一会儿,本来想退去,但我没来由的想起了杨峰,

我似乎隐隐约约间有了一种预感,也许他并不是淹没在泥石流中:“谢谢您的提醒,

但这件事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必须弄清楚这石臼的秘密。”神秘学家叹了口气,

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好吧,既然你执意要查下去,那我只能提醒你,一定要小心。

凤篆所记载的内容,往往不是凡人能够轻易触碰的。如果你发现什么异常,一定要及时抽身,

不要贸然行动。”我站起身,决定再去祠堂看看。或许,石臼本身就是一个突破口。

我沿着小路往祠堂走去,心中却始终无法平静。

神秘学家的话在我耳边回响:“凤篆所记载的内容,往往不是凡人能够轻易触碰的。

”走到祠堂门口,我停下脚步,目光落在那个巨大的石臼上。石臼中的清水依旧平静,

水面上的枯叶轻轻漂浮,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我蹲下身,仔细打量着石臼的表面,

试图找到更多的符号或线索。然而,石臼的表面除了那些模糊的符号外,

似乎并没有其他明显的痕迹。我蹲得久了,腰有些酸痛,便直起身来,准备活动一下筋骨。

就在这时,我的目光不经意间扫过祠堂中央的巨大影壁,顿时被上面的内容吸引住了。

影壁上绣着一整篇古诗词,字迹古朴而庄重,仿佛是用金线绣成,

在昏暗的光线下泛着淡淡的光泽。第一句落入我眼中,我就知道那是什么了——“逐古之初,

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那是屈原写的《天问》。我心中一震,

目光紧紧盯着影壁上的文字。《天问》是屈原对天地万物、宇宙起源的追问,

充满了对未知的探索与思考。而在这座古老的祠堂中,竟然将《天问》全文绣在影壁上,

这究竟意味着什么?我走近影壁,仔细阅读着上面的文字。每一句都像是叩击着我的心灵,

仿佛在向我传达着某种深层的含义。我忽然意识到,这座祠堂,这个石臼,

或许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祭祀场所,而是某种更深层次的象征。“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我轻声念着这些句子,

脑海中不断回想着这两天在村子里的所见所闻。

石臼、凤篆、陨星、道门秘传……这些线索似乎都在指向一个共同的秘密,而这个秘密,

或许就藏在《天问》的字里行间。我拿出笔记本,迅速将影壁上的《天问》全文抄录下来。

每一句都像是蕴含着某种玄机,仿佛在向我传达着某种信息。我抄录完毕后,合上笔记本,

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将这首诗与石臼的符号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在这时,

我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我猛地转过身,

发现那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站在不远处,目光深邃地望着我。我站在祠堂中央,

目光紧紧盯着影壁上绣着的《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