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浮光沉影》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3-06

夜色降临的时候,城市的街灯往往映照出人心的暗影与温暖。

跨越在水泥森林与霓虹交织之中,有些故事来自尘土,有些则闪烁如微光。

这个秋天刚到尾声,大街上随处可见黄叶飘落,风里带着凉意。对于许多匆忙赶路的人而言,

落叶不过是铺在脚下的背景;可对于某些留意细节的心灵来说,

每一片落叶或许都讲述着一段时光的秘密。林妍那天晚上下班很晚,等她出了地铁站,

夜已经深了许多。她踩着高跟鞋走在铺满落叶的街道上,肩膀上还挎着一个公文包,

里面塞满了文件与杂志。临街店铺的灯已熄去大半,

只有少数便利店和宵夜摊还闪着寥寥灯光,散发阵阵食物气息。林妍今年二十五岁,

在一家媒体公司做编辑,为了赶在年底前完成一套特刊,最近连轴转,常常加班到深夜。

她性格外表安静柔和,但内心对写作和表达有着极大的热情。只是,

这种热情常常在公司繁重的案头工作中被压得喘不过气。前些日子,

她还在周末跑去采访一位插画师,对方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真正的创作,

需要一双能看见微光的眼睛,不仅是看见热闹,也看见安静和暗处。”当时林妍默默记下,

却一直没机会去细想这句话。她拉了拉风衣,放慢脚步。快到公寓楼下时,

意外看到路边停着一辆白色小面包车,车门敞开着,车内堆满道具和灯架,

似乎是个外拍剧组。路灯下,

一个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的青年正和同伴们有说有笑地搬运器材。

林妍注意到他额前刘海轻轻摇晃,专注搬东西的神色里带着一股温柔认真。或许是心血来潮,

她放慢了脚步,想看看这群人究竟是什么来头。“宁君,你的小心点儿,

这灯箱贵着呢——”旁边一个胖胖的男生高声提醒。

那名叫“宁君”的青年笑着应了声:“知道了,我手稳得很。”说话间,他抬起头,

恰好对上林妍的目光。林妍微微一愣,正准备移开视线,青年却礼貌地笑了笑,朝她点点头,

然后把灯箱搬进车厢里。周围几个剧组同伴也都在忙碌,似乎打算收工离开。林妍心想,

这里是市区的一个比较老旧的街区,这些人很少出现。

也许他们是在附近租了厂房拍摄广告或短片。她没多留意,继续往前走,

心底却又莫名生出一点点好奇:那个叫“宁君”的青年眼神里有种温暖与耐心,

与她身边那些匆忙冷漠的上班族截然不同,就好像他对周遭一切都存了几分善意。

她回到家已经快十一点了。小小的出租屋里还留着白天没收拾的零食袋。她简单洗漱完,

打开电脑,继续完善杂志稿件。深夜时分,键盘声在安静里尤其响亮。就在这时,

她手机忽然亮起,是闺蜜赵蕾发来的微信:“妍妍,周末别忘了咱们聚餐!工作别太拼,

小心身体!”林妍疲倦地笑笑,打字回复:“知道啦,我会去的。别担心,我还好。

”——现实中,她当然也明白自己疲劳至极,可一想到杂志初版就要交稿,

她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编辑室里还有更拼的人,大家都没日没夜地熬着。这一晚,

林妍直到凌晨两点才歇息,她站在窗前望向灯火稀疏的街道,

脑海里闪过那位青年忙碌搬灯箱的画面。想来可笑,

白天里采访过那么多行业翘楚都没让她有什么波澜,倒是深夜遇见的陌生人让她记了个名字。

她自嘲地摇摇头,转身熄了灯。第二天一早,林妍顶着黑眼圈去公司。例行晨会后,

她将修改过的稿件交给主编。本以为主编会满意,

谁知对方看完只说了句:“虽然内容没大问题,但你这文风……有点过于保守。

我们希望在这期特刊里做得更抓人眼球一些,年轻读者不是都喜欢这种挺平实的文字。

你试着加些故事性、冲突性,比如多用些情感对撞的案例。”林妍听着心里一阵无奈。

她一向擅长写温和内敛的风格,偏偏上司喜欢冲突与情节。在媒体竞争激烈的当下,

很多人都在追求所谓“爆点”。她委婉表示会再斟酌一下。可接下来一整天,她却苦思冥想,

也写不出“戏剧化”的内容。下班后又被临时拉去修改另一版版面,

折腾到十点才走出公司大门。还好,这回路上她没再看到剧组或面包车,

只是匆匆买了个关东煮垫肚子,然后步行回家。她疲惫地想:如果生活也能像戏剧一样,

有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转折就好了。在路过一家超市后门时,

林妍突然发现一只小猫蜷缩在纸箱里喵喵叫,看着像流浪猫,正饿得厉害。她心软之下,

跑去超市买了袋猫粮和水,蹲下来喂它。小猫脏兮兮的毛发在路灯下显得可怜又可爱,

林妍伸手轻抚它的后背,小猫竟不躲,反而亲昵地蹭了蹭她的指尖。

“你也是无家可归的小家伙吗?”林妍轻声嘟囔。她挺想把它带回家,

但自己租的房子不允许养宠物,而且最近工作繁忙,根本顾不过来。思量片刻,

她只好把猫粮和一些空盒子留在纸箱里,希望小猫暂且能在此安身。她看着它的眼神,

仿佛看到了自己深夜加班后孤零零回家时的影子。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她回头一看,

竟是昨晚那个青年——宁君。他今日穿了件深色风衣,双手插在口袋里,神色淡然,

却带着一点关切:“你喂这只小猫啊?”林妍有些诧异:“你……是昨天的那位?

”宁君笑道:“对,我是宁君。昨天我们在附近拍摄,收工晚了。今晚也是这样,

我正准备绕路去拿东西,就看你在这。”他说话时带着温柔的调子,让人听着心生好感。

林妍微微尴尬,赶忙站起身,拍掉裤子上的灰尘:“我是见它可怜,就喂点吃的。好像挺饿。

”她看了看那只猫,小家伙正低头吃得香。“你们剧组这么夜里还拍摄吗?

”宁君点头:“是啊,室内采访刚结束,收拾器材,打算回剧组住地。

我们这一档算小型纪录片,需要到处跑。”他大概看出林妍有些意外,就主动解释道,

“目前还不算正式上映,只是给一家独立工作室做先行拍摄,也类似实验项目。

”林妍“哦”了一声,不知该如何接话。

可她发觉对方与自己的工作状态恰好相似:都奔波忙碌,只是行业不同。小猫吃完后,

抬头“喵”了一声,然后又缩回纸箱里,继续打盹。“你自己也挺晚回家。”宁君随口问,

“工作很忙?”林妍无奈笑笑:“是啊,在媒体公司做编辑,不得不熬夜赶稿。

”宁君露出理解的神情:“做创作类工作都辛苦。

不过……有时候忙里也别忘了给自己一点时间。像你喂流浪猫这样,

其实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他言语并不刻意安慰,却让林妍感觉到一种温柔的鼓励。

两人又随意聊了几句,得知双方都住在这附近的老旧街区。宁君临走前,忽然开口:“对了,

我们明天要在一个小剧场拍摄。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看看,算是给我们一些观众反馈。

”林妍有些好奇:“小剧场?是话剧吗?”“算是微话剧,结合一些影像实验,

导演想记录演员在舞台上的原始状态。我是制片助理,也打打杂。”宁君耸耸肩,

“从中午到晚上都能来看,你要是空就下午来吧,现场会有人招呼你。

”林妍心底忽然浮现一丝冲动——她对写作、故事的热情好像在发酵,平日里囿于职场,

公司里一成不变的编辑氛围已经让她的灵感枯竭。

也许去看看这种非主流微话剧会让她脑子里闪现火花。想到这,她点头答应:“好,

我会考虑。”宁君对她笑了笑,这笑容在路灯下显得温暖。随后,他朝小猫挥挥手,

转身消失在夜色中。林妍心里竟有一丝怅然若失。她收回目光,关照了下小猫的情况,

才离开回家。一路上,她想,或许明天下午,真该去那小剧场看看。第二天下午,

林妍难得空出一点时间——其实她是偷懒把某篇稿子推迟到晚上再改。

早上填完一个重要报表后,她换了身舒适的休闲装,前往宁君所说的小剧场。

这座剧场位于一幢老式文艺楼里,平时主要做些公益演出或独立剧团排练,规模不大,

却颇具特色。门口并无售票窗口,只贴了一些手绘海报,

写着“寻找表象:一段微话剧实验”,旁边画了抽象的人物剪影。林妍推门进去,

迎面就看到黑漆漆的大厅和简单的舞台。几个年轻男女正在舞台上排练走位,

还有灯光师、摄影师绕着舞台试镜头。工作人员看到林妍时,先是一愣,

然后上前客气地询问:“请问你是客人吗?我们今天不对外公开演出。

”林妍正不知如何回答,就见宁君探出头,对那工作人员招呼:“她是我请来的,

可以让她随意观摩。”得到回应后,林妍被带到舞台边上一处空位坐下。她略带尴尬,

却也暗自好奇地东张西望。小剧场布置非常简朴,没有奢华背景,

只有若干昏暗聚光灯和临时搭建的场景板。几位演员在话筒前做发声练习,

有人发出古怪的“啊——”长音,有人打着拍子配合,还有人正在排动作。

导演是个三十多岁的女性,双手抱胸,站在台下指挥她们调整姿态角度,

嘴里不时喊道:“重来!再柔和一点!”或是“站位往右偏半米!”林妍看着这一切,

觉得新鲜又亲切。她本身喜欢文字与叙事,如今能够目睹话剧排练,

就像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创作工坊。她发现舞台上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的角色,即便只是试演,

也一丝不苟。那种热烈与投入,在她日常做编辑时并不常见。“感觉怎样?

”宁君笑着坐到她身边,语气轻快,“你平时可接触过这类话剧?”林妍摇头:“不多。

以前上大学时看过几场,但那时剧目都是正规舞台的大型演出。这种实验形式,

还是第一次见。”宁君点点头:“我们的导演特别强调‘真实与即兴’,

这些演员大多出自小剧团,没什么名气,但都很有热情。你要是感兴趣,

可以听听他们的幕后故事。”林妍目光落到台上,一个年轻女孩正在朗诵台词,

声音略带颤抖,却充满情绪。她诵完后,导演拍手表示鼓励:“很好,继续保持!

”女孩露出欣喜的笑容,仿佛得到莫大认可。

这小小瞬间令林妍心里隐隐触动:也许真正的创作就是这样,不一定要华丽,

只需释放内心的情感与能量。她正走神间,导演忽然喊住了宁君:“喂,制片助理!

你把那边的音响测试一下。对,还有你旁边那位观众,若不介意,

可以邀请她上台做临时互动吗?反正这里也没人外观众,咱们就当试效果。”林妍一惊,

连忙摆手:“我?我不太懂表演啊……”导演微笑说:“不用懂,

咱们只想做个‘路人反应环节’,就是让演员对一个没准备的观众现场展示台词,

然后看你的即时反馈是什么。很简单,你只要听就行。”林妍本能想拒绝,

可又碍于不好意思。宁君在旁笑着鼓励:“别怕,我看你文笔不错,

或许能给我们更好的建议。就上去看看呗。”林妍只得硬着头皮走上舞台。此刻她才发现,

站在聚光灯下,舞台与观众席虽然距离不远,可那种被注视的感觉与坐在台下完全不同。

几名演员友善地让出一个位置,叫她站在中间,一个瘦高的男演员开始朗诵台词。

那台词大意是一个生活潦倒的年轻人,对未来的困惑与迷茫,夹杂着某些激烈的矛盾心绪。

林妍安静地听,忽然想起自己的编辑工作与加班日常。

男演员的表达似乎也触动她的一些内心阴暗面:对现实的无奈、对理想的渴望,

以及深夜独自面对困境时的寂寞。她不自觉红了眼眶。等对方朗诵完,

导演示意林妍发表感想。“其实……我觉得,我能感受到这段独白里的纠结和痛苦,

也许正好对应现实中很多年轻人的心境。”林妍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我们想去改变现状,却又被现实所束缚。可在尝试突破的过程中,

会经历许多失败、孤独、甚至背离了当初的初心。你表演时,眼神那股怨念跟自责,

我觉得挺真实的。”这番评价让现场顿时安静下来,

导演和演员似乎都没料到她会说得这么坦诚、直接。男演员嘴角微微扬起,

郑重地向林妍鞠了一躬:“谢谢你让我知道,我的表演确实能打动人。那就够了。

”台下的剧组们也纷纷鼓掌。导演笑着说:“好,有了这个数据,

说明我们接下去可以更深度地再加工。另外,也很感谢你,小姐,你说的话对我们很重要。

”林妍微红着脸鞠躬,匆忙下台。她回到座位时,心里小鹿乱撞。

她突然发现自己原来也渴望这样直抒胸臆的时刻,

却被日常工作的压力和自己性格的收敛习惯压制住。或许,

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渴望表达的灵魂,只是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或不敢表露吧。随后,

导演让演员们休息十几分钟,宁君便抓住空当带林妍去后台转转。

后台有一面墙贴满了照片和随笔式的便签纸:有演员写下的心愿、有工作组的脑洞草图,

也有一些观众留下的简短感慨。林妍看得津津有味,心底升腾一种莫名的动力。

她仿佛置身一个创作的孵化器里,每个人都在表达,哪怕再微不足道。“感觉如何?

”宁君轻声问,“是不是跟平常的生活氛围很不一样?”“嗯……”林妍点头,“很有活力,

也很真实。我在公司里见惯了那些急功近利、数字化管理方式,跟这里完全两种状态。

”宁君拿起一张便签纸,上面写着一句话:“没人知道你走过多少夜路,但当你发光时,

黑暗就不在。”他念完后笑笑:“这是咱们一位演员写的。她说,

这段话是她当初第一次在舞台上失败后,夜里默默写下来的。如今成了她的座右铭。

”林妍听得一阵恍惚,忽然想起自己的夜路加班、想起那只流浪猫,

也想起宁君搬运灯箱时的身影。她问:“那你呢?你也是演员出身吗?”“并不是,

我学的是影视后期,后来阴差阳错进了这个剧组。想趁年轻多尝试。”宁君答道,

“我不觉得自己必须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想趁这个时代还能容纳独立创作的时候,

多做些有价值的内容。

”林妍若有所思:“听起来很了不起……我有时也想写点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

可惜一直没机会。”宁君凝望她,轻声说:“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若有灵感,不妨就动笔吧。

或者,你也可以从写个舞台短评、采访这里的演员开始?发到杂志上,对你工作也许有帮助。

”林妍心里一动——是啊,自己也做采访编辑,

如果能够把这群热血的独立话剧演员或工作室介绍到杂志上,岂不是很不错的选题?

说不定上司也会觉得这是个新鲜视角,比那些充满炒作的明星故事更有看点。

她当即下定主意:“谢谢你的建议,我回去构思一下。

或许这是我最近在杂志上可以尝试的方向。”二人相视一笑,

时间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林妍在小剧场里,看了他们的排练,

也跟好几位演员闲聊,获知不少与表演相关的趣事和苦辣酸甜。她脑海里像开了一扇窗,

创作的灵感与***重新涌现。离开时已经傍晚,走出那扇破旧的剧场门,

林妍忽然感觉外面的风都变得柔和了。她低头看手机,发现有两条未读消息,

一条来自主编:“林妍,你手头那篇稿子明天上午交吧,别再拖。

”另一条来自闺蜜赵蕾:“别忘了今晚聚餐!”她突然意识到今晚还约了闺蜜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