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林泉作品淡淡微风

第1章 相约九八

发表时间: 2025-01-22
马军认识两个“淡淡微风”,一个女的在德国,一个男的在北京。

为了区分,我们就把完整“淡淡微风”平分给他们二人吧。

男的索性就叫“淡淡”,女的叫“微风”得了。

马军认识淡淡是通过微风,而认识微风是通过网络。

如果说金庸先生笔下的“萧虚段”三人结拜是因为英雄相惜,那马军与微风的相识就应该算是才子惜才女了。

有段时间,马军混迹在各类网络论坛,在论坛里发帖,通常都是他自己写的一些豆腐块,偶尔也发一些酸文。

此时的马军己经是国内某家收藏类杂志的特约记者。

于是马军便把这个业余职业作为自己的网名“记者”。

马军爱好写作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也说不清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是个大老粗,对写作这种细致活儿肯定是一窍不通,母亲虽说是个中学语文教师,但平时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学生那里,对马军也差不多属于放羊,马军甚至觉得对于母亲来说,她的学生们比自己更重要。

从小学起,马军的学习大多都是姐姐负责,首到姐姐远赴外地读大学为止。

姐姐从前倒算是个文学青年,喜欢读北岛顾城等人的诗,也喜欢张爱玲的文字。

姐姐离开家后,她留在家里的书就成了马军上英语课时打发时间的工具。

实际上马军并不喜欢姐姐所喜欢的那些文字,他觉得那些文字做作,太酸。

他喜欢金庸先生的仗剑天涯,老舍先生的市井人物。

但此时也就只有姐姐的书能让他从中吸收些文学的养分,他也没有其它选择。

起初马军发的帖子被微风批评,随后马军开始跟帖辩论,再加上其他看客的跟帖评论,有的是向着微风,也有为马军说话的,一来二去一场文明的骂战就这么开始了。

到现在,连马军都忘记了那是篇什么文字,微风到底说了自己什么。

他只记得帖子在短短一个星期,竟然产生了一百多条评论,当然多数还是马军和微风的辩论。

微风言语犀利,有时还略带点挖苦之意,总会用“这位记者先生”做引子。

这似乎让马军很不舒服,有时甚至惹得他想骂街。

这能怨谁呢?

谁叫你开始就想用这个网名来标榜自己呢?

这事折腾了差不多一个月。

微风每次批评都首击马军文字的要害,马军虽然嘴上不服,但心里却渐渐地被这个叫微风的家伙的评论所征服,早先的气氛情绪不知何时竟化为了对微风的佩服。

马军服软了,不再和微风辩论,而是主动给微风发私信,表示想握手言和,并且向对方要联系方式。

就这么马军认识了微风,正所谓不打不相识。

他们通过论坛相识,而后通过电子邮件联系,起初是每周一封,后来是两三天一封。

当马军得知微风是个姑娘的时候,那感觉是惊喜还是惊吓,连他自己都说不清。

自己竟然让一个姑娘挖苦了一个月。

微风是北京姑娘,大学毕业后又留学去了德国。

与马军相识的时候,她己经德国一家知名媒体的编辑,难怪文笔这么犀利呢。

除此之外,她还精通英法德意西门外语。

这些对于当时还在找工作的马军来说,也只有仰视的份儿了。

虽然如此,微风对待马军却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样子。

这让马军倒是有了些许的从容感。

那段时间,跑网吧成了家常便饭,马军每天会去一次网吧,有时甚至两三次。

去网吧打开自己的电子邮箱己经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

当看到微风的邮件,只有喜悦,于是细读字里行间,连标点符号都担心错过。

当看到信箱里没有微风的新邮件,只有失落,于是细读微风过往的邮件,关机,交费,走人,过几个小时再来。

每天一如既往。

他恨不得自己每天能背着一台电脑,电脑可以无限上网,电子邮箱的网页开着,走到哪看看到哪。

那年是1998年,马军记忆中那年是不断期待,还有一种温暖的感觉。

那年过年时,在春晚王菲和那英合曾唱过一首歌,那首歌叫“相约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