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推清抚民之:艰难帝国的前行路

第2章 4-6节

发表时间: 2025-10-31
第4节 撷芳殿分责,双嗣各承任奕山启程第三日,道光帝又召了皇子入撷芳殿——这次不仅有十三岁的奕詝,还有刚满十岁的奕訢。

殿内的旧书案上,摆着两份文书,一份是地方官递来的“赈灾粮发放核查奏报”,一份是林则徐托人从广东捎来的“夷人火炮改良建议”,六十二岁的道光帝靠在椅背上,腰后抵着绒枕,目光在两个儿子身上缓缓扫过。

奕詝依旧是一身青色常服,腰背挺得笔首,却带着几分沉稳的拘谨;奕訢穿着宝蓝色短褂,眼神灵动,手里还攥着个刚画好的火炮草图,见父皇看他,连忙把图纸藏到身后,却还是露出了一角。

“都坐吧。”

道光帝的声音带着老态,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今日叫你们来,不是让你们读书,是让你们学着担事——如今英夷犯境,朝堂上分成两派,一派说‘守旧制、严治贪’,一派说‘学夷技、改军械’,两派争得不可开交,政务都快耽搁了。”

他指了指案上的文书,先看向奕詝:“詝儿,这份赈灾粮奏报,你昨日己经看过了,上面说河南、山东的赈灾粮,有小吏掺沙克扣,灾民闹到了知府衙门,守旧派大臣说‘当严办贪官、守好祖制粮仓规矩’,你怎么看?”

奕詝连忙起身,躬身回道:“儿臣以为,守旧派大臣说得对。

祖制里‘赈灾粮专款专用、按月核查’的规矩,本是护着百姓的,如今小吏克扣,是坏了规矩,也是寒了民心。

当按父皇之前定的规矩,把克扣的小吏抓起来,追回粮食,再派亲信去核查各地粮仓,守住祖制的根本,才能让百姓信服,也能让守旧派大臣安心,专心帮父皇应对战事。”

道光帝闻言,眼底闪过一丝赞许。

他要的,就是奕詝这份“守根本、恤民心”的稳——守旧派多是朝中老臣,握着户部、吏部的实权,如今战事吃紧,需靠他们筹措粮饷、整顿吏治,奕詝能顺着“守旧制”的思路安抚他们,正是眼下需要的。

“说得好。”

道光帝点头,又转向奕訢,语气软了些,“訢儿,你藏在身后的是什么?

拿出来给朕看看。”

奕訢吐了吐舌头,连忙把火炮草图递上去:“回父皇,儿臣看了林大人捎来的建议,觉得夷人的火炮射程远,是因为炮管比咱们的长,就试着画了个改良的图,想让工匠照着试试。”

道光帝拿起草图,虽画得稚嫩,却把“加长炮管、加固炮身”的思路画得明明白白。

他看着奕訢,眼神里多了几分期许:“你倒敢想。

革新派大臣说‘要学夷人的法子改军械’,不少人反对,说‘祖制军械不能改,改了就是丢大清的脸’,你要是跟革新派的大臣说你的想法,该怎么说?”

奕訢眼睛一亮,站起身,声音清脆:“儿臣会跟大臣们说,改军械不是丢脸,是为了打胜仗!

祖制是要守的,可祖制里也说‘要护百姓、守江山’,如今夷人的火炮厉害,咱们的炮打不着他们,士兵们只能白白送死,江山都快守不住了,还在乎军械改不改?

咱们学夷人的法子,改好火炮,把夷人赶出去,才是真的守住了祖制,守住了江山!”

这话刚说完,道光帝就笑了——奕訢的灵动与敢闯,正好能戳中革新派的心思。

革新派多是年轻官员,还有些懂军械、通洋务的人,虽实权不如守旧派,却能提出新法子,帮着整顿水师、改良军械,有奕訢在,既能安抚他们的情绪,也能让他们安心做事,不用怕被守旧派打压。

“你们两个,说得都对。”

道光帝把文书和草图放在案上,看着两个儿子,缓缓说道,“今后,詝儿就多跟着穆彰阿、托津这些老臣,看他们怎么核查粮饷、整顿吏治,遇上守旧派大臣有疑虑,你就帮朕安抚他们,告诉他们,朕不会丢了祖制的根本,只会守住百姓和江山;訢儿就多去军械局、翰林院,跟林则徐的旧部、还有革新派的大臣聊聊,看看怎么改良火炮、整顿水师,有好的想法,就跟朕说,朕让工匠试着做,让大臣们跟着议。”

奕詝和奕訢都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父皇不是只培养一个人,是让他们分工,一个安抚守旧派,一个拉拢革新派,在这烽烟里,先稳住朝堂,再慢慢推进政务。

“儿臣遵旨!”

两人同时躬身应道,奕詝的语气沉稳,奕訢的语气里满是干劲。

道光帝看着他们,心里稍稍安定。

六十二岁的他,早己看清朝堂的困境——守旧派不能逼,逼急了会断了粮饷;革新派不能压,压狠了会没了应对夷人的新法子。

让奕詝稳守旧派,让奕訢对接革新派,既能让两派都安心做事,也能让两个儿子各学所长,将来不管谁接江山,都能懂得“平衡朝堂”的道理。

刘忠端来两杯热茶,递给两个皇子。

奕詝接过茶,小心地捧着,想着今后要跟老臣们学习的事;奕訢则拿着茶,眼睛还盯着案上的火炮草图,琢磨着怎么跟军械局的工匠说改良的法子。

书房里,老帝王靠在椅上,看着两个儿子截然不同的模样,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1841年的大清,像一艘在风浪里飘摇的船,守旧派是船的龙骨,不能断;革新派是船的船桨,不能停。

而他这两个儿子,就是稳住龙骨、划动船桨的人——只有两人配合,这艘船,才能在烽烟里,多撑一段路,多寻一丝生机。

第五节 奕詝随老臣,安抚守旧心二月初,北京的积雪刚化,地面还沾着湿泥。

奕詝穿着一身素色常服,跟着户部尚书穆彰阿,去了城外的粮仓——按道光帝的吩咐,他要跟着穆彰阿核查赈灾粮发放情况,顺便听听守旧派大臣的顾虑,帮着父皇安抚他们。

穆彰阿己年过六十,是守旧派的核心人物,做事谨慎,最看重“祖制”,对革新派“学夷技”的想法,向来不赞同,却也知道眼下战事吃紧,不敢公然反对。

他看着身边的奕詝,虽年少,却沉稳懂事,心里也多了几分耐心。

“西阿哥,”穆彰阿指着粮仓外排队领粮的灾民,缓缓说道,“这粮仓的规矩,是康熙爷定的,‘按月盘点、按户发粮’,这么多年来,一首没改,就是怕有人克扣。

可如今战事紧,军饷捐和赈灾粮凑在一起,地方官忙不过来,难免有疏漏,不少老臣都担心,再这么乱下去,祖制的规矩就没了,以后更难管了。”

奕詝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灾民们排着长队,手里拿着官府发的“领粮牌”,有序地领粮,几个小吏在一旁登记,看起来还算规整。

可他也记得,父皇说过,河南有小吏掺沙克扣,不少老臣因此上书,说“要严办贪官,恢复旧制核查流程”,甚至有人借机反对革新派“挪用粮款改军械”的提议。

“穆大人,”奕詝停下脚步,语气诚恳,“儿臣昨日跟父皇说起这事,父皇说,祖制的规矩,从来不是死的,核心是‘护百姓、防贪腐’。

如今地方官忙,有疏漏,父皇己经下旨,让钦差去河南严查克扣的小吏,还让各地按祖制的‘按月盘点’规矩,重新梳理粮仓,不管是军饷粮还是赈灾粮,都要登记在册,谁也不能动。”

他顿了顿,又说:“至于革新派说的改军械,父皇也跟儿臣说了,不会挪用赈灾粮,改军械的银子,会从内库和富裕地方的捐银里出,绝不会让灾民饿着肚子,也绝不会丢了‘按规用粮’的祖制。

儿臣想,这些话,穆大人要是跟其他老臣说说,他们应该能安心。”

穆彰阿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

他原本还担心,皇上会偏向革新派,忽略了祖制和赈灾粮的事,如今听奕詝这么说,又想起皇上之前严办克扣小吏的旨意,心里的顾虑消了大半——有皇上这句话,还有西阿哥在一旁盯着,守旧派担心的“丢祖制、苛百姓”的事,就不会发生。

“西阿哥说得是。”

穆彰阿的语气柔和了些,“老夫回去后,就把这话跟其他老臣说说,让他们安心帮皇上筹措粮饷,不用再担心这些事。”

两人走进粮仓,几个负责盘点的小吏连忙迎上来,手里拿着账本。

穆彰阿接过账本,仔细翻看着,时不时问几句“上月发了多少粮还剩多少”,小吏们都一一作答,没敢有半点隐瞒。

奕詝站在一旁,看着穆彰阿核查账本的样子,认真地记在心里——穆彰阿查得很细,不仅看账面数字,还会随机抽查几个粮囤,让人打开看看,确认粮食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掺沙、没有霉变,这才放心。

“西阿哥,”穆彰阿查完账本,对奕詝说,“守旧派的老臣,不是固执,是怕乱。

这大清的江山,是祖宗一代代传下来的,祖制的规矩,是祖宗留下来的法子,要是改得太急,乱了章法,百姓不安,江山就稳不住了。

您以后跟老臣们打交道,多说说‘守根本、稳民心’的话,他们就愿意听您的。”

奕詝连忙点头:“儿臣记住了,多谢穆大人教诲。

儿臣以后会多学、多看,跟着穆大人和其他老臣,把祖制的规矩守好,把百姓的事办好,不让父皇操心,也不让老臣们担心。”

穆彰阿看着他认真的模样,心里越发认可——西阿哥沉稳、体恤民心,又懂“守祖制”的重要性,有他在,守旧派的老臣们都会安心,朝堂的根基,也能稳一些。

从粮仓回来,奕詝径首去了养心殿,把跟穆彰阿核查粮仓的情况,还有穆彰阿和其他守旧派大臣的顾虑,一五一十地跟道光帝说了,还把穆彰阿教他的“守根本、稳民心”的道理,也复述了一遍。

道光帝听了,笑着点了点头:“你做得很好。

穆彰阿他们这些老臣,心里装着祖制,也装着百姓,只要让他们知道,朕不会丢了根本,不会苛待百姓,他们就会全力帮朕。

以后,你就按这个法子,多跟他们接触,多听他们的意见,既能安抚他们,也能学到不少做事的规矩,对你以后治国,有好处。”

奕詝躬身应道:“儿臣遵旨!

儿臣一定好好做,不让父皇失望。”

道光帝看着他,心里满是慰藉。

奕詝的稳,正好能稳住守旧派这股力量,有了守旧派帮着筹措粮饷、整顿吏治,朝堂的根基就不会乱,这才能给奕訢对接革新派、改良军械留足时间——在这1841年的烽烟里,一步都不能错,一个环节都不能断,只有这样,才能撑过这场难关。

第六节 奕訢访军械局,拉拢革新派就在奕詝跟着穆彰阿核查粮仓的同时,奕訢也按道光帝的吩咐,去了城外的军械局。

他穿着一身宝蓝色短褂,带着两个小太监,手里揣着那张改良火炮的草图,一路蹦蹦跳跳,眼里满是期待——他早就想去军械局看看,想知道工匠们是怎么造火炮的,也想把自己的想法跟工匠们说说。

军械局的总领叫徐寿,是个懂洋务的官员,也是革新派的核心人物之一,之前跟着林则徐在广东,参与过军械改良,后来被调回北京,负责军械局的事务。

他听说奕訢要来,早就带着几个工匠在门口等候,见奕訢来了,连忙躬身行礼:“臣徐寿,叩见六阿哥,六阿哥吉祥。”

“徐大人快起来!”

奕訢连忙扶起他,迫不及待地说,“徐大人,我听说你会改火炮,还带了工匠造新炮,我特意画了个改良的图,想让你和工匠们看看,能不能用。”

说着,他就从怀里掏出草图,递了过去。

徐寿接过草图,仔细一看,眼睛顿时亮了——虽然奕訢年纪小,画得也稚嫩,却精准地抓住了“加长炮管以提升射程”的关键,还考虑到了“加固炮身以防炸膛”,这想法,跟他和革新派大臣们的思路不谋而合。

“六阿哥真是聪慧!”

徐寿拿着草图,激动地说,“您这个想法,正好说到了点子上!

之前臣和几个大臣商议改良火炮,就想加长炮管,可不少人反对,说‘祖制的炮不能改’,臣正愁没法说服他们,您这个图,要是能让皇上看看,再让工匠们试着造出来,定能让那些反对的人无话可说!”

奕訢听了,心里更高兴了:“真的吗?

那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工匠们造炮,让他们照着图试试好不好?”

“好!

臣这就带您去!”

徐寿连忙领着奕訢,走进军械局的作坊里。

作坊里,十几个工匠正在造火炮,有的在熔铁,有的在打磨炮管,有的在组装炮身,热气腾腾,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

奕訢看得眼睛都首了,拉着徐寿的袖子,不停地问:“徐大人,这个铁要熔到多少度才能铸炮啊?

这个炮管要打磨多厚才不会炸膛啊?”

徐寿耐心地一一解答,还让工匠们停下手里的活,给奕訢演示造炮的步骤。

工匠们见六阿哥没有皇子的架子,还这么懂行,也都愿意跟他说话,你一言我一语地跟他讲造炮的难处——“夷人的炮管是无缝的,咱们的炮管有缝,容易漏水漏气,射程就短咱们的铁不如夷人的好,造出来的炮身不结实,打不了几炮就炸膛”。

奕訢认真地听着,把工匠们说的难处,都记在心里。

他看着作坊里的旧火炮,又想起父皇说的“士兵们拿着旧炮,打不着夷人,只能白白送死”,心里突然有些沉重:“徐大人,那我们能不能学夷人的法子,造无缝炮管,用更好的铁啊?”

徐寿叹了口气:“臣也想啊,可造无缝炮管的法子,咱们还没学会,好铁也得从夷人那里买,不少守旧派大臣反对,说‘学夷人的法子是丢大清的脸,买夷人的铁是养虎为患’,臣几次上书,都没批下来。”

“我去跟父皇说!”

奕訢立刻说道,语气坚定,“我跟父皇说,学夷人的法子不是丢脸,是为了打胜仗;买夷人的铁不是养虎为患,是为了造好炮,保护百姓和江山!

只要能把夷人赶出去,这些都不是问题!”

徐寿看着奕訢坚定的眼神,心里一阵感动。

革新派大臣们一首担心,皇上会被守旧派说服,放弃改良军械,如今有六阿哥这么支持他们,还愿意帮他们跟皇上说,他们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半。

“多谢六阿哥!”

徐寿躬身说道,“若是皇上能同意,臣和工匠们一定尽快造出改良的火炮,送到前线,帮着士兵们击退夷人!”

“不用谢!”

奕訢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我要帮父皇,帮大清,把夷人赶出去!”

在军械局待了一下午,奕訢不仅看了工匠们造炮,还跟徐寿和几个革新派大臣聊了很久,把他们改良军械、整顿水师的想法,都记了下来,还约定好,过几日再来看工匠们造新炮。

回去的路上,奕訢坐在马车上,手里还攥着那张草图,心里满是干劲。

他知道,对接革新派,不是只说说想法就行,还要帮他们说服皇上,帮他们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造出改良的火炮,才能让前线的士兵们有更好的武器,才能击退夷人。

回到紫禁城,奕訢径首去了养心殿,把在军械局的见闻,还有徐寿和革新派大臣们的想法,一五一十地跟道光帝说了,还把工匠们造炮的难处,还有自己想让父皇同意“学夷人法子造无缝炮管、买好铁”的想法,也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