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火柴厂在县城南古镇东边,那时还是城郊结合的地方,从县城固定的两个乘车点免费坐工厂的客车过来,或买票搭乘开往20多里外的赢乡的公交班车,大概两三站即到厂区,中途得经过一片农田,不像现在,早已开发成为东部新城了。
我从市警校毕业回到南古镇, 分配在县公安局刑警队,队长邱政曾经是我父亲部下,亲自安排老刑警赵靳强带我,大家都叫他赵哥,50岁出头,部队复员后干了半辈子公安。他手上在办一个人口失踪案,怀疑与拐卖妇女的犯罪有关,有部分线索在指向某个嫌疑人,但还缺乏确凿的无可置疑的证据。
老刑警赵靳强岁数算得上我的父辈,却坚持要我跟他们一样叫他赵哥。我仔细看过案子的卷宗,根据家属报案反应的情况和群众的走访,一个嫌疑人的身影进入刑警队和赵哥的视线。以下是我根据卷宗初步整理的其个人部分档案材料,而我后面将会有计划地私底下侦补完善:
李想
火柴厂工人,但已于三年前下岗。准确地说,在参加工作的第8年,也就是28岁的年纪上,火柴厂工人李想也加入了失业的大军,成为工厂破产前最后下岗的工人之一。在他们那一批之前,火柴厂已历下岗潮的洗礼,就像它的产品那响亮的牌子“大中华”所经历过的一样。
李想一直单身,虽然不乏有人给他介绍女朋友。于是人们可以经由合理的猜测和观察,发现他或许自有想法,早已情有独钟。我们向回看,发现年轻的火柴厂工人李想在21岁那年,也就是他参加工作第二年的某一天上午走进同事许建设的家里,那是工厂位于城东火车站背后的家属楼,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许建设的妻子,一个比他大十多岁的乡村代课老师,但她看上去年轻得多,与她的丈夫比起来也完全是两类人。
火柴厂家属区始建于60年代,是那种青砖灰瓦的多层筒子楼。后来陆续扩建,最近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