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咖啡与雨声窗外的天色不知何时沉了下来,厚重的乌云低压在城市上空,酝酿着一场迟来的秋雨。
专案组的办公室灯火通明,与窗外渐暗的天色形成鲜明对比。
人声和键盘敲击声混杂,唯独角落那个临窗的工位,异常安静。
苏眠轻轻按着太阳穴,面前摊开着顾明轩庞大的社会关系图谱和项目档案。
试图从海量信息中,为那个“心理剖面”填充更具体的细节,是一项极其耗费心神的工作。
她需要暂时抽离,让过度运转的大脑稍作休息。
她站起身,走向办公室一角的咖啡机。
浓郁的咖啡香气稍稍驱散了精神的疲惫。
她端着白色的瓷杯,没有立刻回到座位,而是不自觉地踱步到了走廊尽头的落地窗前。
窗外,雨点开始零星地敲击玻璃,发出细碎而清晰的声响。
也正是在这里,她看到了另一个身影。
秦峻同样端着一杯咖啡,站在那里,静静地望着窗外被雨幕逐渐模糊的城市轮廓。
他脱掉了勘验服外套,只穿着衬衫,背影挺拔却透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孤寂。
会议室里那个逻辑严密、锋芒毕露的首席法证官,此刻仿佛被这雨声洗去了一些棱角。
苏眠的脚步顿了顿。
似乎是听到了身后的动静,秦峻微微侧过头。
看到是她,他脸上没有露出意外的表情,只是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算是打过招呼,随即又转回头去。
苏眠走到他身边,与他隔着一步的距离,一同望向窗外。
两人之间弥漫着一种沉默,却不完全是尴尬,更像是一种基于高强度脑力劳动后,共享片刻喘息的默契。
“雨大了。”
苏眠轻声说,打破了寂静。
这是一个安全的话题。
“嗯。”
秦峻应了一声,目光依旧停留在迷蒙的远处,“天气变化,有时会影响微量物证的稳定性。”
他的思维似乎永远首接锚定在专业领域。
苏眠微微弯了下嘴角,这不是嘲讽,而是一种了然。
“秦主任总是能从任何事物联想到证据。”
她呷了一口微烫的咖啡,语气平和。
“证据是唯一的真相代言人。”
秦峻的回答带着他特有的笃定,“它不会撒谎,不会受情绪影响。
比起人心,它更可靠。”
这话像一枚小小的石子,投入了苏眠心湖。
她敏锐地捕捉到了这句话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某种过往。
“但解读证据的,始终是人。”
苏眠转过身,背靠着冰凉的玻璃窗,看向他线条冷硬的侧脸,“人心里的偏见、创伤,甚至是希望,都会影响最终看到的‘真相’。
绝对的客观,或许并不存在。”
秦峻握着咖啡杯的手指几不可查地收紧了一下。
他终于完全转过头,正视苏眠。
他的眼神很深,像蕴藏着风暴的夜海。
“苏博士是在暗示,我的判断可能受到主观影响?”
“不,”苏眠迎着他的目光,没有丝毫闪躲,“我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就像你坚信物理证据的绝对性,我则相信,人的行为,尤其是极端行为,最终根植于其内在的心理动因。
我们只是从不同的路径,攀登同一座山。”
她顿了顿,声音放缓了些:“会议室里,你问我侧写是否过于主观。
现在,我想反问,秦主任,你是否认为,完全摒弃对‘人’的理解,仅凭物证构建的逻辑大厦,就一定是坚固无比,毫无瑕疵的?”
雨声哗啦啦地变大,密集地敲打着窗户,仿佛在为这场无声的交锋伴奏。
秦峻沉默了片刻,没有首接回答她的问题,反而问了一句:“你为什么选择犯罪心理学?”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带着一丝探究的意味。
苏眠垂下眼睑,看着杯中晃动的棕色液体,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
“因为我相信,理解黑暗,是为了更好地守护光明。
而最深的黑暗,往往藏在看似最正常的人心深处。”
她抬起眼,目光清亮,“那你呢?
为什么是法证?”
秦峻的视线重新投向窗外的雨幕,声音低沉了几分,仿佛融入了雨声里:“因为曾经……亲眼见过证据被忽视、被曲解,导致真相被掩埋。
从那以后,我只相信那些能被测量、能被记录、能被重复验证的东西。”
他没有细说,但苏眠能感觉到,那简短的话语里承载的重量。
那可能是一道至今未曾完全愈合的伤疤。
“所以,我们本质上并无不同。”
苏苒的声音柔和下来,带着一种穿透喧嚣的宁静,“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虚无,寻找一个确切的答案,给生者一个交代,给死者……一个公道。”
秦峻端着咖啡,久久没有说话。
窗外的雨势达到了顶峰,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笼罩在这片白茫茫的水汽之中。
良久,他才极轻地“嗯”了一声。
这声回应几乎微不可闻,却像一块小小的基石,落在了两人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上。
“顾明轩案,”秦峻忽然转换了话题,语气恢复了工作时的冷静,但似乎少了几分之前的绝对,“你的心理剖面,提供了一个高价值的方向。
技术宅那边追踪母带,林涛排查相关人员,都需要这个画像来聚焦。”
这是一种认可,尽管表达得极其含蓄。
“希望能尽快有结果。”
苏眠轻轻说道。
咖啡见底,雨声未歇。
两人没有再交谈,只是并肩站在窗前,望着这片被雨水笼罩的天地。
办公室里传来的喧嚣仿佛被隔绝在外,一种微妙的理解,在这片寂静的雨声中,悄然滋生。
他们依旧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平行线,固执地沿着自己的轨迹前进,但在此刻,光影交错,似乎映照出了对方路上,自己不曾见过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