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几天的相处,苏以安心里的那个小天平,悄悄地向“认可”那一端倾斜了下去。
嗯,这个男孩,确实不错。
苏以安嘛,天生就是一块人形磁铁,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笑起来的时候眼睛弯得像月牙,仿佛全世界的烦恼都跟她不沾边。
她的交友准则简单得像一张白纸——看感觉。
至于那些外在的标签,什么抽烟、喝酒,在她看来,不过是个人选择的不同频道,她绝不会因此就把谁调成“静音”。
她像一片敞亮的原野,风可以过,雨也可以落,什么样的朋友在她这儿都能找到一处安放的位置。
她的世界里,朋友就像星空里不同的星星,有的耀眼,有的沉默,但每一颗都独一无二,都值得被看见。
她有一套天生的“接收”与“发射”系统——善于倾听,能让对方所有的倾诉都稳稳落地;也乐于倾诉,把自己的故事摊开得坦坦荡荡,像一本打开的书,不设密码。
所以苏以安啊,身边总是热闹的。
她像一块拥有恒温系统的电池,自己永远能量满满,也源源不断地,为靠近她的每一个人充电,都能感到一种安心的自在。
那段日子,苏以安开始一点一点地,把自己世界里那些发光的有趣碎片,捡拾给张渡野看。
起初,这份分享是带着试探的。
她像个在陌生海岸徘徊的旅人,小心翼翼地用脚尖点一点海浪,感受它的温度与力道。
张渡野对她而言,就是那片充满未知的海域他有着清亮却偶尔疏离的眼眸,笑起来时嘴角的弧度很好看,但沉默时,周身又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墙。
她不确定这个陌生的男孩,是否值得她交付那些细腻的、略显古怪的悲喜。
于是,她最先分享的,便是一些经过筛选的、安全范围内的趣事。
比如在外吃饭阿姨今天多给她舀了一勺排骨,言语间是轻快的,像裹着糖衣,内核里却藏着谨慎的观察。
真正让那层距离感开始融化的,是一个微妙的瞬间。
最初那些安全范围内的趣事分享完毕后,苏以安心里那头谨慎的小鹿,似乎试探着往前多迈了几步。
她开始向张渡野透露一些更耗费心神、也更能代表她内心柔软地带的日常。
比如,她提到了正在为一位朋友准备生日礼物。
“不是买的,”她强调,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是在diy点一幅钻石画。”
她没指望他能立刻理解这种略显“古老”且极其需要耐心的手工。
或许他会觉得这有些小女孩气,甚至无聊。
然而,张渡野没有流露出任何不解或不耐。
“很大一幅吗?”
他问。
“苏以安摇摇头,不知不觉间,倾诉的欲望漫过了最初的谨慎,“也没有多大,是《两个人》的图案。
我点了好几个小时了。”
话匣子一旦打开,细节便汹涌而出。
她开始向他描绘那些琐碎甚至磨人的过程:如何在灯光下长时间低头,导致脖颈发出酸涩的***;如何因为困倦,一不小心就把水蓝色的“钻石”误粘到了墨绿的区域,不得不用小镊子小心翼翼地纠正;那些细小的闪亮颗粒偶尔会调皮地蹦落到桌角、地面,让她不得不俯身寻找好半天。
她给他看手机里存下的进度照片。
最初只是杂乱无章的色块,渐渐地,面部表情开始显现出,一颗颗小砖石在指尖下被“点亮”。
“有时候点得眼睛都花了,感觉整个世界都是马赛克。”
她笑着抱怨,但那笑容里,分明有一种专注投入后才有的光彩。
然后会觉得,自己此刻正一点一点粘贴起来的,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她愿意为在乎的人倾注的时间、耐心。
张渡野安静地听着,看着照片里逐渐变得好看的画面,然后目光落回她絮絮讲述、微微发亮的眼睛上。
他忽然很轻地笑了一下,不是觉得有趣,而是带着一种了然的温和。
“你朋友一定会很感动。”
他说,然后顿了顿,补充了一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她耳中,“能让你这样用心准备礼物的人,很幸运。”
就这么一句话,像一颗温润的石子,轻轻投入苏以安的心湖。
她意识到,她分享的早己不再是“点钻石画”这件具体的事,而是透过这件事,向他展露了自己那份愿意为友情投入巨大耐心的、笨拙而又真诚的心意。
而他,准确地接收到了这个核心信号。
他看到的,不只是那幅即将完成的、闪亮的画,更是坐在灯光下,为一个重要的人,默默将无数琐碎时光凝结成心意的、完整的她。
这份“用心”,被他看见了,也被他郑重地肯定了。
她不再只分享那些“安全”的趣事。
她开始告诉他,自己如何因为一朵云的形状像哭泣的骆驼而在操场边驻足良久;也会在深夜发去一段语无伦次的话语,描述吵架的情侣,其对话荒谬得像拙劣的舞台剧。
她交付出去的,不再是生活的边角料,而是更为核心的、带着她体温与心跳的感知。
而张渡野,始终是那个合格的,甚至是超乎期待的倾听者。
虽然她和张渡野隔着屏幕认识、聊天但她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好。
苏以安终于明白,最初的距离感,并非来自于陌生,而是来自于一种对自我世界可能被误读的恐惧。
而当她发现,这个叫张渡野的男孩,不仅不会误读,反而能为她的世界添上更奇妙的注脚时,那种恐惧便冰消瓦解了。
深交,原来不是一种刻意的决定,而是在一次又一次“我懂你的有趣”的默契中,悄然生长出的藤蔓,自然而然地,将两个世界温柔地缠绕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