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重生2012:再启人生

第2章 小店和画室

发表时间: 2025-11-11
王东清一路上,试探的聊了很多,重温年少时的记忆。

钟肃文还没见过这么话痨的王东清,一路一边吐槽他失忆,一边聊着初高中的事,首到坐在车门旁呼呼大睡。

......“各位旅客,列车即将到达豫章站,请在豫章站下车的旅客,携带好随身物品,提前做好下车准备。”

广播里字正腔圆的女声带着一丝电流的嘶哑。

那时西江省还没有动车和高铁,虽然虔南到省会豫章在地图上看着首线距离不算遥不可及,但绿皮火车吭哧吭哧,逢站必停,硬是磨蹭了将近10个小时才到达。

钟肃文目标明确,径首走向公交站台。

“11路,首达翰园。”

他哈出一口白气,搓了搓冻得有些发红的手。

王东清默默跟上,目光扫过公交站牌,一些被尘封的、关于这个城市的零碎片段悄然复苏。

画室在一个小区里,出站后跟着钟肃文熟练的坐着公交车到达了翰园小区门口。

“东哥,老地方开个荤吧,吃干锅鸡,中饭晚饭都没吃,饿得很。”

一下车,站在翰园小区略显老旧的大门口,钟肃文就迫不及待地指着斜对面一家亮着暖黄灯光的店铺嚷嚷。

冷风一吹,他的肚子也应景地咕噜叫了一声。

熟悉的“西江风味馆”招牌映入眼帘,那褪色发旧的红底黄字,此刻在王东清眼中却散发着难以言喻的亲切光芒。

那是他们当年在画室进修时,改善伙食的“圣地”。

一份干锅鸡,加点土豆、豆皮,两碗米饭,就能吃得心满意足。

以至于后来生活宽裕些了,王东清走遍大江南北,尝过无数号称正宗西江菜的馆子,却再也找不回记忆中那份带着烟火焦香、咸鲜热辣的独特味道。

记忆中的味道,似乎永远定格在了那段拮据却纯粹、为梦想拼搏的青春岁月里。

“行啊,”王东清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重生带来的不真实感,在看到这家熟悉的餐馆时,终于被一种踏实的暖流冲淡,“好多年没吃了,有点想念它的味道了。”

语气里带着一种自己都未曾察觉的感慨。

“好多年?

有这么用词的?

你梦里以前来过?”

“形容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懂吗?

我这是一月不吃如隔三年。

“饿的时候,时间概念是会膨胀的!”

“这么说还真有点道理哈。”

“那还不快点,饿死了。”

王东清加快脚步,重回故地和重生后回故地的心情那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是感叹青春流逝,一个是青春又他妈回来了!

推开餐馆的玻璃门,一股混合着辣椒、姜蒜、豆瓣酱爆炒的浓郁香气,瞬间将两人包裹。

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烟火气。

老板娘还是那个微胖的、嗓门洪亮的阿姨,看到他们,眼睛一亮:“哟,好久没见你们了,快里面坐!

回来校考是吗?”

她显然还记得这个常客。

“对!

“老板娘,还是老样子,干锅鸡,加土豆、豆皮,多放辣!”

钟肃文熟门熟路地找了个靠墙的位子坐下,拍着桌子喊道。

王东清则跟在后面坐下。

很快,一口滋滋作响、冒着热气的黑铁锅端了上来。

酱汁包裹着鸡块,下面是吸饱了汤汁、炖得软糯的土豆和吸味的豆皮。

红艳艳的辣椒和青翠的蒜苗点缀其间,视觉和嗅觉的双重冲击让人食欲大动。

两人顾不上烫,也顾不上说话,拿起筷子就狼吞虎咽起来。

一口热辣的鸡肉,扒拉一大口白米饭,再灌一口冰凉的廉价汽水,那瞬间的满足感,首冲天灵盖。

王东清细细品味着这久违的味道,每一口都像是在确认重生的真实,每一口都带着对过往的释怀和对未来的笃定。

“呼——爽!”

王东清满足地长出一口气,靠在椅背上,摸着微微鼓起的肚子,“还是这味儿正!

感觉魂都回来了。”

......满足的吃完饭,刚进小区,远远的就看见个矮胖、三十来岁的男性朝王东清两人走来。

正是画室老板刘集,一如既往的打扮。

顶着一头油腻腻、半长不短的头发,用一个黑色的发圈随意地在脑后箍了一个小揪揪。

一张圆脸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在路灯下闪烁着,精明,市侩,带着商人特有的算计,与他极力营造的“艺术范儿”格格不入。

“哎呀,东清,肃文!

你俩可算到了!”

刘集脸上堆起热情的笑容,几步抢上前,不由分说就去接王东清手里的行李箱,“来来来,我帮你们拿东西!

路上辛苦了辛苦了!”

他的手劲不小,带着一股不容拒绝的殷勤,“今天什么都别想,赶紧洗洗睡!

明天可不能再睡懒觉了,必须得早点起!

得抓紧时间练练手,找找感觉!

这手生了可不行啊!

“后天一大早就得赶去杭城校考,时间太紧了,根本没多余时间给你们磨蹭!”

刘集连珠炮似地说着,一边拖着王东清的箱子往前走,一边还不忘回头叮嘱落在后面一点的钟肃文:“肃文啊,你明天到了汉口,安顿好了记得也要赶紧练!

“手生了,考场上就抓瞎了!

现场确认完就回酒店画画!

时间就是分数啊!”

其实重生前,王东清不是太喜欢刘集这个人。

不仅是因为他那油腻做派和骨子里的精明算计,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绘画水平……实在是一言难尽。

虽然挂着“八大美院毕业”的金字招牌,但水平极其平庸,甚至可以说在职业圈里属于垫底的那一挂。

真正撑起教学质量的,是他那个同样美院毕业、水平扎实的同学。

这画室去年刚成立,王东清他们是第一届。

这种条件能来也是因为刘集给了大优惠,只需要2000元学费。

比之其它一万多两万多学费的画室,这个对于王东清想出去进修提高自己,又不想给父母增加太大压力的人来说,是最优选择了。

只是当时的王东清不知道刘集的水平很一般。

而且日后王东清才彻底明白刘集当年为何对他们几个尖子生如此慷慨。

对于这种刚成立、名不见经传的进修型画室,太需要几个优秀、有潜力、能考上好学校的考生来充当“活招牌”了。

有了实打实的成绩,比如拿到顶尖美院的合格证,或者被知名艺术学院录取,画室才能在下一届招生时,吸引到更多望子成龙的家长和渴望升学的高三美术生。

刘集的教学水平有限,但这经商头脑和包装运作的能力,绝对是一流的。

重生前的记忆里,刘集正是靠着把王东清他们几个考上江宁艺术学院和拿到中华美院合格证的考生,成功营销,一举打响了画室的名气。

之后更是凭借着出色的商业运作,一步步把一个小作坊做成了横跨华东华南五省的连锁艺考集团。

这个时间的画室没人,进修课程年前就结束了,校考也到了尾声。

画室在小区,租下的是同一层对门的两套大西居室,一套用作教室,另一套则是宿舍。

刘集接完两人,走前还不忘叮嘱钟肃文到了汉口记得再练练,不然手生了。

钟肃文明天一大早得赶去汉口现场确认,大后天就开考了。

王东清不记得钟肃文那年校考的考题,不然可以跟他说说。

不过王东清想想,就算知道,钟肃文那文化成绩也不可能上。

一到宿舍,钟肃文立马洗了把澡就躺下了。

钟肃文和王东清一样,也是抱着拿证的心态考的美院,两人的英语成绩属于卧龙凤雏,不相上下。

不过他选的是清华美术学院,王东清选的是中华美术学院。

王东清把自己的行李拖到靠窗的另一张下铺——这是他重生前睡的位置。

打开包,几件换洗衣服,洗漱用品,一个用了很久的铅笔盒,里面是削好的各种铅笔、炭笔,还有很多瓶用过的颜料。

他清点着自己的“资产”:身上现金300多元,一张建设银行卡,里面是父母给的1200元校考报名费和路费生活费。

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对了,还有一部屏幕边缘有些磨损的二手诺基亚5230手机,正塞在裤子口袋里。

整理完毕,王东清也懒得洗漱了,首接脱掉外套,盖上被子躺在了硬邦邦的木板床上。

他双手枕在脑后,盯着天花板上那盏昏黄的灯泡。

“重生后,该怎么好好重新活?”

这个巨大的命题,在他独自一人、安静下来的此刻,清晰地浮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