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羽居住的村遍布着小山和小溪,拥有几干户居民,这里不是繁华的地区,距最近的城池有一百多里,还要绕过几座绵亘的山脉。
大多平民希望过安定的生活,豆羽所在的小山村因相对闭塞,以致至今各家仍然保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
只是身处一个动乱且混杂的年代,***无能的统治楼阁风雨飘摇、苟延残喘,而平民更是处在极度苦难中,不断增长的纳税、纳粮、抽丁、派捐,明显地侵蚀着平民的生活。
豆羽的出生同轩辕出生的成千上万个婴儿一样,使炎黄子孙又增加了一员。
要说在家里还有点地位的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男性,“重男轻女”的封建习俗,毫不例外地影响着老辈。
豆羽来到人世间没多久,祖母便郑重其事地把豆羽的名字填写到宗谱第十九代世孙的位置上,豆羽的姐姐就没有这个资格,道理是:“闺女早晚是人家的人”,能上豆氏宗谱的女人,只能是豆家的媳妇,她们在拜堂成亲后,名字便写到宗谱上。
家庭是人生的立足基点,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成长。
一个家族,繁衍再繁衍,分支又分支,除了近支的以外,其他的联系己经很少了。
在豆羽这个小小分支里,在曾祖父之前家庭状况还好,从豆羽祖父开始就恶化了,祖父想振兴一下家业,打算经商,奢望带来转机,但生意欠佳,不仅没有赢利,反而折了本,从此一蹶不振,债台高筑,没有等到儿子成年就离世了。
爷爷死后,家里由奶奶掌管,典当变卖了土地、房屋等家产,家业算是衰败了。
但门面还硬支撑着,不过大家也知道,豆家不比从前了。
在这个中阶家庭里,没有饥寒交迫的威胁,但也没有娇生惯养的条件,豆羽必须劳动,从七八岁开始,家里就要求豆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务也越来越重。
在豆羽生长的封闭山村社会里,物品交流极不发达,货物的买卖很少见,吃、穿、用主要靠自家生产,生活在这样的“小闭环”中,必须努力去适应这个环境,要会做各种家务事,还要学会各种手艺。
母亲的勤劳对豆羽有很大影响:母亲闲不下来,他也闲不下来;母亲打扫屋里屋外,他也拿着小笤帚东一下西一下的划拉;母亲做饭,他就会往灶门里添柴。
豆羽伴随着母亲劳动,劳动伴随着豆羽成长,尽管豆羽自己都没意识到这是劳动,但对豆羽勤劳的养成潜移默化着。
轩辕北方的冬天非常冷,有时豆羽劳动完回屋,脚冻麻木了、手冻僵了。
母亲会帮豆羽脱鞋,让他上热炕暖和,还用手暖豆羽冻得发紫的小手,可从来不说不让小豆羽去劳作。
豆羽长大后才体会到,母亲这样做,也是一种对孩子的爱,而且是真正的爱。
豆羽很小时候,父亲便多在外谋事了,豆羽整天跟着母亲屋里屋外转,母亲身材结实,性格虔诚,认为“积德”总不是坏事,也执行到行动上,广积德、做好事。
街上来了乞讨的人,她常把他们让到屋里,给吃给喝,再打发他们走。
母亲的这些行为影响着豆羽,那时的豆羽虽然理解不了这其中的意义,但朦朦胧胧中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爱护、平等相处,尤其对苦难人,母亲那样做是对的。
有年隆冬,豆羽在街上玩,见到一位讨饭的老人被狗扯倒,衣服撕破,躺在雪地里,好一会儿没有起得来。
豆羽赶忙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说:“到我家,去暖和暖和吧?”
老人迟疑着不肯走,小孩儿的童真确实令人欣慰,但其父母就让人有太多顾虑了。
豆羽又说:“到我们家,我妈会给你饭吃的。”
老人又看了看眼前这副稚气且诚恳的小脸,随后一拐一拐地跟着豆羽。
豆羽母亲很自然的把老人请到屋中,冻麻木的身躯暖和过来,撕破的衣服也被缝好,临走时豆羽母亲又送了一些干粮。
老人含泪水,不断道谢。
豆羽的母亲其实并不引人注目,生了3个孩子,豆羽排行第3,在豆羽离开家之前,己经变得体弱多病。
豆羽似乎继承了父亲的性格——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父亲看儿子,总是把眼光放在年龄前面,会给自己的儿子设计一条路,想让其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豆羽的祖父也曾给父亲设计了一条路:不务农,也不经商,要为官。
走这条路的第一步就是读书,人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信条。
为达目的,在家境逆势的情况下,祖父仍咬牙坚持供儿子读书。
但读书为官,是一条艰难的路,忍辱、奋斗,最后也没能走通,父亲的学业没有成就,祖父却先逝去了。
豆星辰为人耿首、不阿不欺、办事公道,这是豆羽心目中父亲的形象。
全村人信任他,村里有大小事情,如打架斗殴难解、家庭纠纷不平时,都愿意找他评说;有分门立户、割地买房的事,也要找他作中证。
父亲的行为,是家风的体现,给豆羽很大影响,小豆羽模仿着父亲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不阿强凌弱,不媚富欺贫。
豆羽家的人为人正首,能感动村里人,却不能感动“上天”,家境越来越破落了。
父亲虽然没有像爷爷那样给豆羽设计一条路,但总还是有所期盼的,心里很清楚:儿子有了学问才会有前途。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教豆羽识字、描红摹字、临帖抄仿。
豆羽家教是很严格的,除接受文化教育外,还要接受祖宗立下的训条。
家人间,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这训词一代一代往下传,从未废止,但又很难坚持下去。
人们议论纷纷:世道变了!
豆羽便又在脑子里划了个问号:怎么变呀?
老皇帝倒了,又出来了新门阀,外族还在不断侵蚀轩辕,苦难依然如故。
也不是完全没有变化,开设了新式学校,豆羽就近上了新式学校,学校原为真武庙,算是借用。
这所学校新风气、新气象,普及了新学,由于时逢乱世,每周末还有一次“学生军”大操典,但学校只收男性不收女子,所以豆羽的二姐没来,只有大哥和自己。
后来,学校加了军事训练方面的内容,而且经常有军官学校的学生来学校教豆羽这些更小的孩子。
新的课程吸引着豆羽,每门课程都向他展示出一个个新的领域,打开了认识世界另一部分的窗口,这些***着豆羽的求知欲,好奇心使豆羽对新鲜事儿,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兴趣。
豆羽家离学校只有五六里路,不住宿也是可以的,但豆羽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同时也很向往集体生活,和同学们在一起,可以谈论很多事,又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自己不知道的新鲜事,于是豆羽就向母亲提出住校的请求。
母亲开始是不大愿意的,她觉得豆羽还小,在家里有个头疼脑热的自己还能照顾,但从有利于儿子长进方面着想,认为住在学校里,能在老师的督促下温习功课,最终同意了豆羽在学校住宿。
母亲给豆羽带上腌芥菜疙瘩、酸黄瓜、咸萝卜,因为小伙伴们会把自己带来的食物,凑出来一起做饭吃,其实也没什么好食材,大家吃什么倒不在乎,主要是喜欢那种氛围。
或许是父亲失去联系太长时间,母亲想把豆羽这个小儿子紧紧扣在身边,豆羽被迫从离家较远的新式学校退学,回到本村私塾。
两相比较,豆羽感到一切都是那么旧,书是旧的,方法是旧的,同学们谈论的事也是旧的,看到老先生那副神态就更感到旧。
对私塾产生了更多的反感,念书死记硬背,囫囵吞枣,不管理解不理解,背诵如流就是好学生。
背书写字,不合老师的要求,就打板子。
从此豆羽对母亲的看法也有所改变,感到她思维有些保守、思想也有些旧、跟不上潮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