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经过一座大桥,正在望着窗外沉思的李明月被桥下那哗哗的流水声和孩童的欢笑声吸引住了目光,她想应该是到卫河了,前面不远处就是吴家庄。
她在大桥边下了出租车,她要沿着卫河走到吴家庄。
一个身材修长、穿着干练的女生站在卫河大坝上,没有飘逸的长发,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浓妆艳抹,没有佩戴任何首饰,只是齐耳的短发,一身休闲装、一个双肩包,跟人们固有的女生形象并不太一样。
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那深邃的目光透露出一种坚定,那挺拔的身姿彰显着一种坚强的力量。
行走在卫河大坝上,平整的河道没有一个沙堆、没有一堆垃圾,一眼望去尽是平川绿草。
虽不是雨季,但河水细流并没有间断,淙淙流水流淌在河道中间,就像历史的长河绵延不绝。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中华民族之源。
千百年来,我华夏儿女逐水而居,依水而建,依水而兴。
神州大地上的江河湖流穿高山、越荒漠,流淌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冲刷出一个又一个宜居家园,守护养育着我们繁衍生息。
这片土地上的中国饱经苦难但从未倒下,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汹涌澎湃但又一脉相承。
卫河如此,吴家庄亦如此。
卫河发源于鲁西山脉,由西向东,一路奔波曲折穿插大半个山东最后流入水库,无缘大海。
虽无法见识浩瀚的海洋和惊天的骇浪,但他千百年来,绵延数百公里,奔流不息,冲刷着沿途的污秽,给沿岸居民带来了绿色和希望。
吴家庄沿卫河而建,依卫河而生。
跟无数个沿岸村庄一样,在这鲁中平原上,吴家庄的命运和卫河紧密相连。
伏天己过,但暑气未退。
看着河边玩水的孩童,李明月也不自觉地露出了一丝微笑,这些稚嫩的孩子无忧无虑、尽情玩耍,他们不知道这或许是他们这一生中最快乐的时期,远远地望着这些孩子,李明月似乎想到了一些什么事。
河道两岸的堤坝己被石块加固,一块一块的方形石头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大坝内侧,远远望去就像一张巨大的渔网罩在上面,保护着堤坝不被洪水冲断。
堤坝上的路也硬化了,汽车走在上面不再颠簸起伏、尘土飞扬。
堤坝两侧的大树己然成为一道坚实的屏障,隔绝着河流和村庄又连接着河流和村庄。
沿着大坝继续行走,大坝南岸就是吴家庄了。
从坝上往南望去,一个方方正正的村居规规整整地立在那,不同于在村里,在坝上看到的全貌更让人眼前一亮:东西走向两条主干道、南北走向两条主干道,典型的“井”字形设计,从南往北二十余排房屋清一色的红瓦屋顶、灰色水泥墙,中间点缀着一些绿树和花草,既有美感又有亲切感,这大概就是绿树红瓦对中国人的魅力吧。
自建村以来,吴家庄的乡亲们始终居住在这个老祖宗留下的村落里。
老实本分、忠厚善良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道德准则。
几百年来,他们居住在卫河岸边,靠着家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他们战胜了洪水、战胜了干旱、战胜了灾荒、战胜了战争,他们携手战胜了一切人为的和自然的灾难,他们艰难而又坚定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开始的一家一户到了现在的西百多户、一千多人。
村子里的乡亲们一起走在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路上,他们不知道一起走过了多少沟坎、一起经过了多少风雨,不管是个人家庭层面的还是村子家族方面的,他们摔倒了爬起来,再摔倒再爬起来,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一代又一代地前行着,就是这些可爱而且无私的人,他们走出了吴家庄的绵延赓续,走出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这个过程中,他们传递着真善美的正能量,彰显着大义和至真至诚的伟力。
这片土地养育着乡亲们,乡亲们也热爱着他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
土地是他们的向心力,民族是他们的前进力,他们会从容面对一切难题,他们会在浩瀚的历史智慧中继续探索前进。
袅袅炊烟从村子里不同的地点升腾起来,偶尔的狗吠声打破了这初秋的宁静,再远处的山丘上绿里带黄,在朦胧的仙境中起起伏伏。
看着近在眼前的吴家庄,李明月虽然只是第二次来到,但她是那么的熟悉,那种亲切感、那种从胸腔迸发出来的力量随着她的血液流向全身,到达每一个细胞。
她加快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