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8月12日,西北大山深处,一个贫瘠的小山村。
正值秋收农忙之际,清晨7点,家家户户已经开始飘起炊烟,人们又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在一户两间泥坯房昏暗的煤油光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接生婆高兴的抱着满身污垢的婴儿给外面等候的2老一中一小报喜:“是个带把的”!
等候的人群顿时一个个满脸喜色,在这个年代男孩就是传宗接代的代名词。
有男孩的人才能挺直腰杆。
年老的男人是男婴的爷爷,名叫田石是村里的村支书,年老的女人是男婴的奶奶,不过却不是亲奶奶。
而是续弦的。
名叫李秀兰。
中年男人高兴的接过接生婆怀里的孩子,亲了一口。
满脸胡子,略显憔悴。
他是男婴的父亲田山,旁边一个2岁半的小丫头高兴的拍着手叫着“我有弟弟了,我有弟弟了”。
男婴的名字还没出生时就已经取好了,是男婴爷爷取得,叫田磊。
而男婴的姐姐还没有大名,那时候女孩子一般都是到了上学的年纪才确定正式名字。
平时都是叫小名“玉莹”因为当时女孩出生的时候正放着当红女星杨钰莹的歌曲。
名字就这么定下了。
田山年轻的时候上过初中,在那个年代勉强算是知识分子,在小山村里做了个代教老师,为什么是代教?
因为小山村太穷了。
位置又偏僻,去了5个支教老师都除了第一任支教老师待了3年,后来在学校后山打水摔断了腿回城里后。
来了4位支教老师没一个能待过3个月。
吃水要去后山翻过一道山脊的小溪去打水。
菜也要自己种,还要自己做饭。
去小镇赶集早晨5点钟出发,走4个小时山路,9点钟才能到镇上。
路上经常还有蛇虫出没。
所以卫生,环境,位置偏僻。
资源贫瘠的小山村。
就被时代的洪流遗落在角落里。
这时屋子里传出了微弱的声音“让我看看我儿子”。
原来是田磊的母亲邓桂花醒了过来,刚才难产她晕过去了。
接生婆帮忙掐了半天人中才缓过来。
李秀兰抱着孩子进了屋到了床边。
在昏暗的油灯光中,女人蜡黄的脸上泛着苍白却也掩饰不住慈爱。
邓桂花伸出颤抖的手接过孩子,眼中满是温柔。
“我的儿啊。”
她轻声呢喃。
田山走进屋子,坐到床边,握住邓桂花的手,“辛苦你了。”
玉莹也跟着跑进来,趴在床沿好奇地看着弟弟。
“弟弟真小呀。”
这时,田山叹了口气,“这日子过得艰难,以后孩子们可咋办。”
邓桂花沉默片刻,坚定地说:“再难咱也得把娃拉扯大。
咱山里人,只要肯吃苦,总会有出路。”
第二天,田山又早早地去学校上课。
学生们稀稀拉拉地坐在破旧的教室里。
田山站在讲台上,心里想着一定要多教给这些孩子一些知识,也许他们就能走出大山。
傍晚回家,看到邓桂花拖着虚弱的身子在院子里喂鸡,田山赶忙上前帮忙。
就在此时,村头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镇上来了干部考察村子的情况,或许这会是改变村子命运的一个契机,一家人眼里燃起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