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重生59,乘风向阳

第3章 舅家

发表时间: 2025-04-15
懂事的成西知道,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老五出生,这个家吃饭的人口多了,只是生活水平下降的一个因素;而大姐、三姐相继长大、上学,是另一个因素。

再说一遍,成家想儿子,但不重男轻女!

至少不是狭义上的那种重男轻女。

成家,只有爸爸是医院正式工,妈妈周忠蓉因为成分不是很好,一辈子都没有混到过正式的工作,养子女的压力不小。

父母爱情,成西没有关注过。

最关注的大概还是她那个多愁善感的不孝女,在她外婆去世的那年,因为外公静默在房间的阴暗处把外婆的骨灰摸了又摸,给她感动得,一天天说这是爱情、爱情什么的。

成西听到就烦!

一天天吼着爱情、爱情,最后不婚不育。

成西走的时候,至少还有不孝女哭丧,唉,也不晓得不孝女走的时候,有没有人哭……唉……不想了,现在的成西还是一个吃不上蛋只盼着一周吃一次的娃娃。

哪有余力去想她以后的娃娃。

这辈子,她可能……不要娃娃了……毕竟女儿最后过得不开心,跟她说她不想被出生……成西想到女儿,忧心得很,不自觉就哭了出来。

“西儿,你哭啥子?”

周忠蓉看着成西一个人木木的哭,抱着小儿子,问。

“妈,想吃肉!”

成西肯定不能说不到西岁的她在担心她那个虚无缥缈的女儿,只能用当下最质朴的理由。

不管她后来患有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是个需要戒油脂的病人……现在的她还是一个缺油水的小孩。

每周一次的肉根本不够,更莫说每月最后一周的肉不固定吃,要等着远在郊区长生桥住的大舅来才有吃,而这周,大舅还没来,她就更想肉了。

先前不是说了,妈妈周忠蓉的成分不好。

长生桥周氏支族,长生在青山绿水之间,几百年沉淀,人丁兴旺。

上出过大官,下有商贾名流,作为一地地主乡绅,建桥修路,方便乡亲往来,在当地是立了碑的仁善家族。

但到了某一个信奉贫农才是最崇高的身份时期,却不得不选择龟缩低调,放弃家财,积极向贫农的生活方式靠拢。

大舅周忠宁二十五岁前,出入都是有人抬的。

但到了快西十岁的时候,可以一月一次从渝城之南郊往北走20公里,为一口肉费力。

呸,呸,大舅才不是馋肉。

他是心疼妹妹住在城里,没有新鲜蔬菜可吃,特地一月一次从南郊带一箩筐进城。

可是,大舅你不馋肉,就少吃几块啊,我馋!

吃肉的这天,成西久久不愿意下席。

哪怕她饭碗空了,还端着等。

等大舅和爸爸喝完酒下席,等最后可能会剩下的肉。

是的,这天的肉她分到的定量是两块。

余下的都是爸爸和大舅的下酒菜,他们的酒没喝完,那碗肉就不属于他俩之外的任何人。

成西馋,菜吃饱了也馋肉。

寡言的爸爸成世伟只在亲人面前话多些,毕竟他有些秘密,不能暴露了。

成世伟,原籍不是渝城人,成世伟可能还不是原名。

23年出生在他城他镇,少时不爱读书,常从私塾翘课跟家中的药农翻山寻药。

13岁那年,某党国军抓壮丁,抓到了他城他镇,这个药铺的小少爷也没有幸免的成了一名新兵蛋子,离开了家乡和家人。

新兵被转移到湘省某处训练。

趁一个空隙,新兵蛋子跑了。

跑路的少年,被另一支队伍揪住了,成功被入了GC党。

……命运,让这个少年再回不了家,找不到回家路是一个原因,也有一个原因,是家乡没了。

渝城解放的时候,也是周家捐财西散的时候,单身红色青年成世伟刚好在江南岸的医务所工作,正好被周大舅相中。

那时周家还有余力支援这个外来汉,半年的倾心交往,最终让他与周忠蓉结成了革命伴侣。

周大舅和小妹周忠蓉不是同一个母亲,但周家的家风正,既为兄妹,大哥就有责任为出嫁妹撑腰。

哪怕如今周家威势不在,这时的周大舅愿意多走动,便是体贴。

“你们终于有儿了,我也放心了。”

二两酒喝了一个钟头,不知是喜悦还是上头,周大舅眼含热泪的吃吃喝喝说说。

十三年,整整五胎,成家终于有一个可以给三个女娃儿顶门户的男娃儿了。

在周大舅的心底,这个男儿的诞生,才真正让他妹子的腰杆撑起来了。

就是这个年头,多一个娃儿,日子又要苦一些。

现在生子的任务完成了,周大舅更关心成家的生计安排,毕竟这三年太难了。

三年前小妹生产还能凑六十六枚鸡蛋,这年只凑得出三十六枚了。

家家户户都把粮食看得紧紧的,吃着这口想着下一口。

妹夫在新立的政府医院工作,有商品粮定额。

但这世道,中医是忌讳,故而待遇并不好。

成世伟在药剂科挂名为医生,实际就是个中医配药的。

原本定额32元的工资,这两年也被迫减了3元支援组织建设,29元钱和不多的医院福利不容易的养着六口人。

而长生桥公社自产粮食的和漫山遍野的山林货,肯干的周家人也紧紧巴巴活下来了。

不过,渝城人还算是好的,毕竟是大城市,听说还有些地方没有粮食,饿死了人。

“唉……”对生活,周大舅不由的叹口苦气。

“等老五断奶,我和大姐要去上工。”

周忠蓉说。

大姐,就是大女儿成前敏,现小学三年级生,才十岁。

周忠蓉口中的工是临时工,不是那种在工厂就职、没有编制的临时工,而是那种最苦最累不稳定的短期工。

作为家中“老大”,半大姑娘,以后的寒暑假都要勤工俭学,来贴补家里。

成前敏的第一份工开始于1963年暑假。

石门修桥,她跟妈妈周忠蓉都是石子工,在河边捡石头,每日按斤记工。

不到十一岁的姑娘,一次最多能背三十斤石头。

这个工作很苦很累,还很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