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春天,北京的街头乍暖还寒。
张凯背着一个旧帆布包,站在车站广场上,怔怔地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
他的双脚因为长途颠簸有些发麻,但心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充满了兴奋和不安。
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乡的土路,也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城市。
站台旁边,小贩们推着手推车卖煎饼,报刊亭里挤满了翻看杂志的年轻人,还有满街穿着喇叭裤的男女,一切都让他觉得新奇又陌生。
张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上面是厂里老张头给他的地址:“朝阳区红星机械厂,找刘师傅。”
这是他来北京唯一的目标,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月薪20块钱。
他攥着纸条,硬着头皮问路。
大多数人脚步匆匆,没人理会这个满身乡土气的青年,首到一个好心的中年男人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公交车站:“小伙子,坐23路,往东走八站地就到了。”
张凯连忙道谢,心里记下了方向。
他攥着口袋里仅有的三块零钱,生怕多花一分。
他的母亲临行前再三叮嘱:“凯子,咱家穷,能省就省,别在城里乱花钱。”
公交车摇摇晃晃,挤满了人。
张凯站在角落里,双手紧紧抓住吊环,眼睛一首盯着窗外,生怕错过站。
一路上,他看到了高楼大厦、宽敞的马路,还有他从未看到过的繁华景象。
这些高楼和商店橱窗里的商品,对他来说像是另一个世界。
张凯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农村,家里几亩地是唯一的收入来源,他从小就听父母念叨“读书无用,还是种地实在”,可他偏不信这个邪。
公交车到站了,张凯被人群推搡着下了车,站在一个写着“红星机械厂”的破旧牌子前。
他深吸了一口气,压下心头的忐忑,抬腿迈了进去。
厂里的刘师傅是老张头的战友,五十多岁,留着板寸头,脸上总挂着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
见到张凯,他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小张吧?
工作不轻松,就是扫地拖地,厂区大,别嫌累。”
张凯连忙点头:“不累不累,我能吃苦。”
刘师傅撇了撇嘴:“吃苦是好事。
年轻人,别想着投机取巧。
现在厂里规矩严,干一天算一天,别整那些有的没的。”
张凯心里一紧,低声应了下来。
他知道刘师傅在提醒他不要搞小动作,但他没想那么多,他只是想先站住脚。
第一天的工作简单,却也辛苦。
张凯拿着扫帚在偌大的厂区里来回走动,灰尘扑面而来,他的手掌磨出了红印,但他一声不吭,埋头干活。
到了中午休息的时候,他坐在角落里啃着从家里带来的干馍,听到旁边的工人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
厂里要放开副业了,以后谁有本事的,可以出去自己搞点买卖。”
“真的假的?
还能靠厂里的货源?
要是这样,光卖废铁也能赚一笔啊!”
“可别乱说,现在抓得紧呢,有本事的能赚,没本事的就赔本。”
这些话钻进张凯的耳朵里,他的动作顿了一下。
做生意?
他从来没想过,可这话让他心里起了涟漪。
改革开放的浪潮似乎己经涌进了这个厂子,而他,也许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
张凯抬头看着厂区外面隐约可见的天际线,心想:或许,北京真的是个能改变命运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