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穿越三国,我在三国造反

第1章 初到东汉

发表时间: 2025-01-13
这是个奇怪的村子,林宇问一位大叔:“大叔,这附近有超市吗?”

大叔眨巴眨巴眼睛,挠挠头:“啥是‘超市’?

莫不是啥新奇玩意儿?

咱这村里可没听过。”

林宇没反应过来,赶忙比划着解释:“就是卖东西的地方,吃的、用的,啥都有。”

大叔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哦,你是说集市吧,离咱村还有些路程嘞,得走上小半日。”

林宇看到孩子们在泥地里玩耍,满身脏兮兮的,便好心提醒一位阿婆:“阿婆,得让孩子们讲卫生,这么脏容易生病的。”

阿婆皱着眉头,操着一口方言回道:“啥叫‘讲卫生’?

咱庄稼人,哪有不沾泥的,娃娃们皮实着呢,不碍事。”

林宇无奈地笑笑,又费了好大劲,连说带比划,告诉她干净的环境能少生病,阿婆才勉强应了一声,可眼神里还是透着疑惑。

有一天,村里的耕牛病了,村民们围在一旁愁眉不展。

林宇自告奋勇地走上前说:“要不咱们带它去看兽医吧。”

众人面面相觑,一个年轻后生问道:“啥是兽医?

咱只听过给人看病的郎中。”

林宇解释道:“兽医就是专门给牲口看病的大夫,他们懂很多医术,能治好牛的病。”

村民们纷纷摇头,觉得不可思议,一位老者嘟囔着:“牲口病了,要么就听天由命,要么找村里懂些草药的人瞧瞧,哪有啥专门给牲口看病的。”

最后,还是按照村里的老办法,采了些草药喂给耕牛,至于能不能好,大家心里都没底。

有一次,林宇跟几个村民坐在井边闲聊,看到天空飞过一架大雁,林宇兴奋地说:“这大雁可真美,要是能拍张照片就好了。”

旁边的村民们惊得瞪大了眼睛,一个小孩怯生生地问:“啥是照片?

是能把大雁抓住装起来的法宝吗?”

林宇忍俊不禁,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子,在地上画了个相机的样子,跟他们说:“这是个能把眼前景象留住的东西,咔嚓一下,大雁的模样就能印在纸上,以后随时都能看到。”

村民们惊叹不己,却又半信半疑,交头接耳地议论着这神奇的 “照片”。

这是林宇来这个村子之后遇到的怪事。

可能你会问,这个地方怎么会这么落后呢?

刚到这里的林宇也是这么想的。

在午夜梦回时,林宇时常会想起初到那个村子的情景,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记得那天,大叔瓮声瓮气地说:“那先跟咱进村吧,这荒郊野外的,你一个人也不安全。”

当时,林宇心里暗自嘀咕,语言沟通就是第一道难关,真不知后面还会碰上什么棘手事儿,只盼着能先取得他们的信任,在这寻个安身之所。

思绪拉回到那一刻,村民们的目光仿佛还聚焦在林宇身上。

村口玩耍的孩子,眼睛瞪得溜圆,小嘴张得大大的,像见了怪物一般。

其中一个小男孩下意识往后退,躲在同伴身后,却又好奇地探出脑袋,手中还紧攥着在泥地里画画的小树枝。

不远处,正在修补渔网的婶子们,手中动作戛然而止,眼中满是惊愕与疑惑,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目光始终没从林宇身上移开,一位婶子手中的渔网梭子差点掉落。

还有那几个扛着农具的大叔,原本谈论着春耕,瞧见林宇后,脚步顿住,眼神警惕,为首的大叔皱着眉,把锄头握得指关节泛白,用身体挡住身后的年轻人,低沉地问:“你是谁?

从哪儿来的?”

林宇赶忙露出友善的笑容,尽量温和地说。

“大叔、婶子们,我是个外乡人,不小心迷了路,还遭遇了些变故,脑子有些迷糊,啥都记不太清了。”

一边说,一边比划着。

一阵微风吹过,卷起地上的尘土,迷得人眼睛有些酸涩。

一位婶子忍不住开口,她用手挡了挡阳光,看向林宇:“看你这穿着打扮,怪模怪样的,说话也文绉绉,真没见过像你这样的人。”

林宇挠挠头,解释道:“婶子,我也不知为何变成这样,醒来就发现自己在这附近了,只记得一些零零散散的事儿。”

扛农具的大叔打量着林宇,追问:“那你会干啥?

村子可不能养闲人。”

此时,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林宇们脚边觅食,咯咯咯地叫着,打破了短暂的沉默。

林宇连忙说道:“大叔,我有力气,能干活,像田里的活计,我也愿意学。

大叔微微点头,又问:“你识得字不?”

他身后,一只大黄狗趴在地上,吐着舌头,眼睛半眯着,似乎对林宇们的对话并不在意。

林宇赶忙回答:“识得一些,读过些书。”

大叔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那倒不错,咱村孩子没几个识字的,往后说不定能教他们些。”

这时,村里的老夫子踱步而来。

听闻他曾在洛阳求学,与名门望族子弟同窗,还受大儒卢植指点,在村里德高望重。

可相处下来,林宇却发现他沾染了一些东汉书生的坏风气。

他虽学识渊博,却过于迂腐守旧,对新事物总是嗤之以鼻。

平日授课,只知照本宣科,让弟子们死记硬背经典,全然不顾是否理解,还美其名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村里的事务,他也常以 “不合古礼” 为由横加干涉,实则是维护自己的权威。

比如,村里想尝试新的灌溉方法提高收成,他却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坚决反对,导致错过改良时机。

与人交谈,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故意卖弄学问,让人难以亲近。

而且,他还特别注重门第出身,对家境贫寒的弟子多有偏见,分配学习资源时也有所偏袒。

此时,老夫子看到林宇与村民交谈,眉头一皱,说道:“此等野外来客,言行举止怪异,莫要被其迷惑。”

林宇心中无奈,却也只能恭敬回应:“夫子教诲,晚辈铭记于心。

只是如今失忆,诸多行为实属无意。”

老夫子轻哼一声,背着手离去,留下村民们面面相觑。

这时,一个孩子从大人身后探出脑袋,好奇地问:“你从哪儿来呀?

外面好玩吗?”

他的脸上沾着些泥巴,头发有些蓬乱,在阳光的照耀下,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林宇笑着回答:“我也不太清楚林宇从哪儿来啦,但外面的世界很大,有很多你们没见过的东西,等林宇想起来,就讲给你们听。”

孩子兴奋地拍起手,“好呀好呀!”

一旁的老人们坐在古井边的大青石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幕,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他们身后的古井,井沿被绳索磨出一道道深凹槽,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而这一切的开端,是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

林宇,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

一场车祸,竟让林宇穿越时空,来到公元182年3月,正是东汉末年。

作为一个现代普通人,在林宇的认知里,东汉末年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却又充满苦难的时代。

从历史课本和各种影视作品中,林宇了解到那是一个皇权衰落、外戚与宦官争权的混乱时期,政治***不堪,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这也是一个诞生传奇的时代,无数英雄豪杰在这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千年,充满了热血与***,像是一场宏大而又悲壮的史诗。

初到东汉,林宇发现自己身处的这个村子,被青山绿水环绕,山间云雾缭绕,乍看仿若世外桃源。

可现实却无比残酷,进村的小道崎岖泥泞,一脚踩下去泥水西溅,举步维艰。

村内房屋大多是土坯和茅草搭建,墙壁斑驳,摇摇欲坠,屋顶茅草杂乱还破着洞,一到雨天屋内便滴滴答答地漏雨,村民们只能用破旧陶罐、木盆接水。

村子中央那口古井,井沿被绳索磨出一道道深凹槽,是全村的水源。

井口周围地面总是湿漉漉的,打水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们面容疲惫却透着坚韧。

井边的大青石上,常坐着晒太阳唠家常的老人。

村外的农田,正值春耕,泥土翻起却不肥沃,庄稼稀稀拉拉,在微风中显得孱弱。

田间地头散落着去年秋收后留下、己渐渐腐朽的秸秆。

村民们的穿着更是简陋至极,男人们身着粗布麻衣,灰暗粗糙,补丁摞补丁,腰间系着草绳,挂着打火石、烟袋,头戴破旧头巾。

女人们穿着样式简单、裙摆不齐且沾满泥土的布裙,领口袖口磨损,头发随意挽起,几缕发丝贴在满是汗水的脸颊。

孩子们衣衫褴褛,身躯裹在宽大破旧的衣服里,不少还光着脚丫,脚底磨出厚厚的茧子。

看着周围陌生而又熟悉的一切,青山绿水仿佛是从古籍插画中跃然而出,可那崎岖泥泞的小道、破旧不堪的房屋,又将林宇拉回残酷的现实。

林宇心想,这就是古代的乡村?

和林宇想象中的田园牧歌相差甚远,没有安宁祥和,只有贫困与艰辛扑面而来.在村里住了些时日,林宇渐渐融入其中,可偶尔还是会做出些让村民们不解的事儿。

一日,林宇见村里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便兴致勃勃地给他们讲起了现代的科技,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轮船能在大海里航行。

孩子们听得眼睛放光,围在林宇身边叽叽喳喳问个不停。

这时,村里那位老夫子踱步而来。

这老夫子在村里德高望重,平日里总喜欢给年轻人传授些 “古训”,也有些倚老卖老的劲头。

他听到林宇的讲述,皱起了眉头,手中的拐杖重重地在地上顿了一下,发出 “咚” 的一声闷响,孩子们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哼,你这后生,净说些荒诞不经之语,莫要误导了孩童。”

老夫子目光如炬地盯着林宇,开口便斥责道。

林宇站起身来,恭敬地向他行了一礼,解释道:“夫子,我并无误导之意,只是想让孩子们开开眼界,知晓这世间尚有诸多奇妙之事。”

老夫子却不领情,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继续说道:“吾等身处乱世,当以耕读为本,遵循祖宗之法,恪守礼仪之道。

你所言飞机、轮船,闻所未闻,不见于经史典籍,岂是正途?”

林宇心里暗自叫苦,知道跟他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可又不想就这么被他“打压”下去,只得耐着性子说道:“夫子,时代在变,知识亦当与时俱进。

孩子们了解些新奇事物,日后或能有更大作为,亦可为这乱世寻得新出路。”

老夫子一听,气得吹胡子瞪眼,拐杖又在地上连点几下:“胡言乱语!

祖宗之法不可废,你这等离经叛道之语,若传扬出去,坏了村里风气可如何是好?”

周围的村民们见状,有的面露犹豫之色,似乎在思考老夫子的话。

有的则悄悄向林宇投来同情的目光,大概是觉得林宇撞在了“枪口”上。

林宇无奈地叹了口气,深知此刻与他争执无益,便低头说道:“夫子教训得是,晚辈日后定当注意。”

老夫子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背着手,慢悠悠地离开了,留下林宇和一群意犹未尽却又不敢多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