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子里,祠堂是村民们心中的圣地,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和对祖先的敬仰。
然而,岁月无情,风雨的侵蚀让祠堂变得破败不堪。
屋顶瓦片破碎,墙壁剥落,梁柱也出现了腐朽的迹象。
每次村里在祠堂举行重要活动,大家望着这破旧的景象,心中都充满了无奈与遗憾。
老赵身为守村人,对祠堂的状况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他深知祠堂对于村子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村子凝聚力的象征。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老赵毅然决定亲自修缮祠堂。
他不辞辛劳,走遍了村子周围的山林,精心挑选质地坚硬、纹理顺直的木材,作为更换腐朽梁柱的材料。
每选中一根木材,他都要反复检查,确保质量上乘。
随后,他又到附近的镇子,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购置了新的瓦片、石灰等修缮材料。
回到村子后,老赵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缮工作中。
他先仔细清理了祠堂内的杂物和灰尘,将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
接着,系上安全绳,小心翼翼地爬上屋顶,一片一片地揭下破碎的瓦片,同时仔细检查屋顶的结构,查看是否还有其他损坏之处。
在更换梁柱时,老赵遇到了诸多困难。
那些腐朽的梁柱与周围的结构紧密相连,拆除时必须格外小心,以免影响祠堂的整体稳定性。
他一边研究,一边动手操作,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
手上磨出了水泡,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始终没有丝毫怨言。
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屋顶的瓦片全部更换完毕,新的梁柱也稳稳地立在了祠堂中。
老赵又用石灰仔细修补了墙壁上的裂缝,并重新粉刷了剥落的墙皮。
看着焕然一新的祠堂,老赵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平日里,老赵对孙婆婆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
隔三岔五,他就会提着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和刚打的山货,来到孙婆婆那破旧的土坯房。
一进门,他总是先关切地询问孙婆婆的身体状况。
看到孙婆婆家的水缸水快见底了,他二话不说,挑起扁担就去井边挑水,把水缸装得满满当当。
农忙时节,即便自己的农活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老赵也会抽空帮孙婆婆清理院子里的杂草,把柴火垛码得整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