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落在陈雅琴的书桌上,她静静地翻着一本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老旧课本。
那是她最喜欢的时光,父亲坐在阳台的藤椅上读报纸,母亲在厨房忙着准备午餐,整个家沉浸在一种温暖且静谧的氛围中。
她的父亲陈永泰,是一位朴实无华的工厂技术员,沉默寡言,但每个细节都流露着对家庭深沉的爱。
他从不多言,却在每天早晨为女儿修理好掉页的书本,悄悄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鼓励的话语。
母亲则截然不同,她精明且善于交际,总能在社区活动中脱颖而出,但内心温柔且善良。
从小到大,陈雅琴在这样一个传统、稳定的环境中成长。
她的家庭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教导她脚踏实地,追求稳定的生活与工作。
父母希望她能够成为一名教师或者公务员,有一份体面的职业,远离风险。
——而在这座城市的另一端,年幼的李秀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童年。
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李母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性格坚强,但对科技领域却几乎一无所知。
李秀然的世界,则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探索空间。
他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小学五年级。
那是母亲的同事家里淘汰的一台旧电脑,灰白色的机箱,笨重的显示屏,每次开机都伴随着嗡嗡作响的风扇声。
但正是这台旧设备,点燃了他对科技的浓厚兴趣。
他喜欢拆解电子设备,尝试理解那些复杂的线路和硬件逻辑。
母亲虽然不理解,但依旧默默支持他,把每个月微薄的工资省下,为他买了一本《少儿编程入门》。
“为什么这些代码能控制屏幕上的图形?”
“为什么一个指令就能让虚拟角色动起来?”
这些疑问不断在他的脑海中盘旋。
但与此同时,他也承受着来自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秀然,学习才是正事,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
母亲偶尔会温柔地提醒他。
——多年后,命运让他们的生活轨迹交汇。
大学时代,李秀然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
她叫林婧,是一个极度聪慧却偏执于科技的女孩。
他们因共同的“脑波可视化”项目相识,起初因相似的兴趣迅速产生了情感连接。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林婧逐渐走向极端。
她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理论——“情感是生物进化的缺陷,真正的进化是通过数字化实现纯理性存在。”
“秀然,情感会让人脆弱,你难道不觉得如果能保存意识,我们就能超越生命本身吗?”
李秀然并不认同。
他始终坚信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林婧却逐渐变得冷漠,甚至在一次实验中主动剥离了自己的部分情感数据,以证明她的理论。
最终,他们分道扬镳。
林婧愤然出国,投身于一个更先进但极端的科技研究机构,彻底消失在了李秀然的世界。
——多年后,在父母的安排下,李秀然认识了陈雅琴。
她没有林婧那样的激进思维,却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温暖与包容。
他们的婚姻建立在互相理解与现实考量的基础上。
李秀然放下了对“高科技”的执念,选择了一份普通的技术维护岗位,安稳且规律。
但这种平静的生活,却在儿子李铭轩出生后,逐渐被打破。
铭轩与父亲有着相似的科技天赋。
从小,他就喜欢拆解电子设备,甚至在八岁生日那天,他第一次梦到了一个由数据流构成的世界。
那个世界与现实平行,却冷漠而缺乏温度。
这场梦境,悄无声息地开启了李秀然与Y-2025计划的命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