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哲学的的概念: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人们对于世界及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区别: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又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作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第一性—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即物质与意识那个是世界本源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
2.同一性—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即思维能否认识世界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注:唯心主义并非都是不可知论(黑格尔唯心但可知论)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物主义可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世界的本源。
其坚持了唯物主义方向,但只是一种猜测,且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简单物质。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科学为基础产生的,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的微小颗粒,认为原子或分子是世界的本源。
其具有机械性: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形而上学性:孤立、片面、静止。
不彻底性: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源(我、我的心、感觉、人、经验、意志)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源。
(道、理、绝对观念、理念、天、上帝)注:主观唯心主义是心、我人;客观唯心是道、理、神;古朴题眼是金木水火土;遇到原子分子近形需记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欧文)。
其中德国古典哲学为首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依据: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依据与前提。
基本特征: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恩著作:《德法年鉴》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
其第一个中文版本翻译者为陈望道。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实践问题;《资本论》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