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滨江公园腐尸案现场完成初步勘查后,秦峰带领法证小组带着收集到的关键线索——那枚奇怪的纽扣和几根不同颜色的纤维,火速赶回实验室。
与此同时,沈悦指挥刑侦队员有条不紊地扩大搜索范围,对公园周边的居民、商户进行逐一走访,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知晓线索的人,同时加紧排查公园及周边道路的监控录像。
回到实验室,秦峰立刻投入到对纽扣和纤维的分析工作中。
他先将纽扣置于高精度显微镜下,仔细观察其材质、纹理与工艺细节。
纽扣的质地精良,表面有着独特的花纹,这种花纹并非大规模生产的样式,秦峰推测它可能来自某个高端定制品牌或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手工制品。
为了确定纽扣的来源,秦峰一方面联系服装行业的专家,详细描述纽扣特征,寻求专业意见;另一方面,通过庞大的品牌数据库进行细致检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匹配信息。
对于那几根不同颜色的纤维,秦峰采用多种先进仪器进行成分分析。
他运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确定纤维的化学组成,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的微观形态。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检测,发现其中一根纤维的材质较为特殊,属于一种常用于高端户外运动装备的面料,而另两根则是常见的纯棉和聚酯纤维,但从纤维的磨损程度和附着的微量物质来看,似乎经历过特殊的环境。
此时,周洋在现场的勘查也有了新发现。
他在距离尸体发现地约三十米的一处矮墙下,发现了一些模糊的脚印。
脚印呈现出不规则的形态,部分脚印的深浅不一,似乎留下脚印的人当时的行动状态较为急促或负重。
周洋利用专业的脚印采集工具,小心翼翼地将脚印完整提取,并通过脚印的大小、形状以及步幅间距,初步推断留下脚印的可能是一名男性,身高在 175cm - 180cm 之间。
此外,在矮墙的墙缝里,周洋还发现了一小片类似布料的碎片,与现场提取的纤维在颜色和质感上有一定相似性,他将其小心收好,带回实验室与纤维样本一同分析。
赵琳在法医实验室里,正专注地对尸体进行解剖工作。
她首先对尸体的外部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仔细测量并记录每一处伤口的位置、形状和深度。
尸体表面有多处擦伤和瘀伤,分布较为凌乱,赵琳推测死者在死亡前曾与凶手发生过激烈的挣扎。
接着,通过对尸体骨骼结构、牙齿磨损程度以及耻骨联合面的形态分析,运用法医人类学的专业知识,精准推断出死者为一名年龄在 30 - 35 岁之间的男性,身高约 175cm。
为了确定死因,赵琳小心地解剖尸体,重点检查头部、颈部和胸部等关键部位。
在解剖过程中,发现死者头部有一处严重的钝器伤,这极有可能是导致其死亡的致命伤。
此外,赵琳在死者的指甲缝里提取到了一些皮肤组织碎屑,同时在死者衣物的褶皱处发现了一些不属于死者的毛发,这些发现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潜在的重要证据。
赵琳将解剖结果详细整理成报告,迅速传递给秦峰和沈悦。
沈悦这边,队员们对公园周边监控录像的排查工作遇到了困难。
由于公园部分区域的监控设备存在老化和覆盖盲区的问题,并没有首接捕捉到与案件相关的关键画面。
但沈悦并未气馁,她安排队员扩大排查范围,对距离公园更远的主要道路和路口的监控进行查看。
同时,对公园周边的居民和商户的走访也在紧张进行中。
一位住在公园附近的老人向队员提供了一条线索,案发当晚他听到公园方向传来一阵激烈的争吵声,但由于距离较远且年事己高,并没有听清争吵的内容,也无法确定声音的具体来源。
秦峰在收到赵琳的解剖报告后,结合自己对纽扣和纤维的分析,陷入了沉思。
纽扣的特殊来源、纤维的复杂情况、脚印的发现以及尸体上的线索,这一切看似有关联,但又难以立刻拼凑出完整的图像。
他在白板上详细记录下每一条线索,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试图梳理出案件的大致脉络。
周洋回到实验室后,与秦峰一同对在矮墙墙缝里发现的布料碎片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碎片的纤维成分与现场提取的一根特殊纤维高度相似,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与案件的关联性。
但仅靠这些线索,还远远无法确定凶手的身份。
此时,沈悦又收到了队员传来的消息。
在对公园周边公共区域的进一步搜索中,发现了一个被丢弃的黑色塑料袋,里面有一些沾染血迹的碎布和一把带有疑似血迹的小型锤子。
秦峰和周洋立刻对这些新发现的物品进行检测。
经过 DNA 检测,碎布和锤子上的血迹与死者的血型一致,初步判断这把锤子可能就是导致死者头部致命伤的凶器。
但在锤子和碎布上均未发现明显的指纹或其他能首接指向凶手的线索,凶手似乎在作案后对这些物品进行了刻意的清理。
随着调查的深入,各种线索不断涌现,但却如同杂乱的丝线,难以找到头绪。
秦峰、沈悦和整个团队都深知,他们正处于一个复杂的谜团之中,每一条线索都可能是解开谜团的关键,也可能是凶手故意布下的陷阱。
他们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挖掘线索,抽丝剥茧,才能逐渐揭开凶手神秘的面纱,让真相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