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朝历代之中,宋朝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如果抛却他的军事上的孱弱和灭国时的屈辱,你会发现,这简首是一个理想的王朝。
从政治上来说,宋朝有六大善政,远远优于其他朝代。
第一,整肃后宫,没有女人乱政。
即便宋仁宗时期有刘太后临朝称制,但她“有吕后之才,却无吕后之恶”,在位期间实行了很多善政。
第二,抑制宦官,没有宦官专权。
虽然也出现类似王继恩、童贯等受皇帝宠信的大太监,但没有出现像唐朝那样挟持、废立君主的情况。
第三,限制宗室,没有宗室之祸。
第西,控制外戚,不给外戚表现的机会。
第五,严防武将,唐末五代时期的藩镇之乱再未出现。
第六,善待读书人。
宋朝以文治天下,自太祖赵匡胤立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逐渐形成了“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局面。
但宋朝虽有六大善政,却也有两大弊病。
总体而论,是北宋对武将抑制太过,导致对外没有良将;南宋任人不当,对内缺少良相。
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唐末五代教训,杯酒释兵权,加强对武将的控制,目的是要文武均衡,互相制约,但不料后来继位的宋太宗赵光义不懂装懂,死板教条,一味抑制武将,导致矫枉过正,使得北宋军事实力迅速衰落下去。
在赵光义的指挥下,全盛时期的宋军还不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甚至有高粱河、岐沟关大败之耻辱,后来国势日益衰落,不论是对辽、对夏还是对金,都是被人家压着打,只好仗着家底厚实,不断赔偿求和,等到金军南下,竟然如摧枯拉朽一般,长驱首入,今日失两河,明日割三镇,三下五去二,被围了都城,掳走了二帝。
总算天不亡人,北宋皇族逃出个赵构,仓皇南渡,偏安一隅,在江南苟延残喘,危难之际磨砺出来几员大将,却又被那把持朝政的贼臣奸相,处处牵制,落得有力无处使,有志无处行,宗泽遗恨东京,岳飞殒命风波亭,韩世忠弃马骑驴,辛弃疾仰天长叹,搞得大家心灰意懒,无可奈何。
北宋建于公元960年,灭于公元1127年,传9帝,南宋起于公元1127年,亡于公元1279年,也传了9帝,两宋前后相续共三百一十九年。
宋朝存在着两个令人称奇的巧合。
这其中的第一个巧合便是北宋与南宋皇位的传承。
北宋王朝最初由太祖赵匡胤一手开创,但皇位最终却是传到了太宗赵光义那一脉;然而到了南宋之时,尽管是由高宗赵构建立起新的政权,但皇位又神奇地传回给了太祖赵匡胤的血脉后裔。
这种皇位在两宋之间如此辗转流传的现象,实在是充满了戏剧性和命运般的安排。
而第二个巧合更是让人感叹历史的无常。
宋朝“得国由小儿,失国由小儿”。
当初,赵匡胤能够成功夺得天下,正是因为后周恭帝年纪尚幼,仅七岁而己,他从那对孤儿寡母手中轻而易举地夺取了江山。
未曾想数百年之后,当南宋面临亡国之危时,谢太后带着同样年仅七岁的宋恭帝出城投降,又是一对可怜的孤儿寡母,而且依然是恭帝之名。
历史仿佛在这里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以一种惊人相似的方式完成了一个宿命般的循环。
有人说,历史是一次又一次轮回。
宋朝的两个巧合,令人不觉感叹,冥冥之中真的有轮回报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