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敦煌概述
## 1.1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敦煌,这个位于甘肃省最西端的城市,不仅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敦煌西接新疆哈密,南邻青海格尔木,北接内蒙古,全市总面积达3.1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1万,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8%。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敦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军事重镇和文化商贸中心。
敦煌的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舜禹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历史上,敦煌曾是羌、戎、月氏、乌孙等游牧民族的驻牧之地。战国时期,月氏人逐渐强大,赶走了乌孙,成为敦煌地区的新主人。然而,随着匈奴的崛起,月氏被迫西迁,敦煌随后落入匈奴之手。汉武帝时期,汉朝通过反击匈奴的战争,将河西地区纳入版图,敦煌也随之成为汉朝经营西域的重要基地。张骞通西域的壮举,不仅开辟了丝绸之路,也使得敦煌成为中西交通的枢纽。
## 1.2 敦煌名称的由来与含义
“敦煌”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其中张骞在给汉武帝的报告中提到:“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应劭在《汉书》注中解释道:“敦,大也;煌,盛也”,这一记载也为人们揭示了敦煌名称的初步线索。唐朝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图志》中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这些解释都强调了敦煌的广袤与繁荣,体现了古人对这片土地的赞美。
然而,关于敦煌地名的具体含义,学界尚无定论。一些观点认为敦煌并非纯粹的汉语词汇,而是少数民族语言的汉语音译。例如,日本学者藤田丰八认为敦煌可能是都货罗(Tokhara)的音译,而都货罗是当时居住在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这些观点虽然存在争议,但都为我们理解敦煌地名的多元性,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敦煌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敦煌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汉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