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密室藏机,故园守盼徐珍尔背靠门板滑坐下来,胸口仍剧烈起伏,风雪呼啸声中,隐约传来院墙外男人不甘的咒骂与踉跄的脚步声。
她缓了口气扶着门框站起,目光扫过入户厅——浅灰色亚麻地毯吸走鞋底雪水,米白色艺术涂料墙面无繁复线条,墙角的磨砂玻璃壁灯透出暖光,驱散了末世的阴冷。
深色实木鞋柜线条简约,隐形凹槽式柜门内部分层规整,最底层的烘干装置正悄无声息地烘着她沾雪的棉鞋。
穿过入户厅便是客厅,空间开阔却不空旷。
浅原木色地板锃亮,与米白色墙面形成柔和呼应。
正对着沙发的整块天然雅士白大理石背景墙,石纹自然流畅如朦胧山水,仅以利落线条收边,透着冷冽高级的质感。
天花板无复杂吊顶,西周嵌着暖白光隐藏灯带,光线柔和不刺眼,恰好照亮下方区域。
L型深灰色真皮沙发靠墙摆放,扶手宽厚、坐垫饱满,边缘走线工整;沙发前是整块黑胡桃木打造的宽大茶几,桌面保留原木纹理,结疤与年轮清晰可见,边角打磨得圆润顺滑,既厚重又温润。
茶几上的素白陶瓷托盘里整齐码着几本薄书,与墙上的水墨竹画相映成趣。
整个客厅凭着大理石的质感、原木的温润与真皮的沉稳,将简约雅致的格调拉满,懂行的人一眼便知,每一件都是用料扎实的精品。
一楼厨房是她的“核心阵地”,原木色料理台擦得锃亮,铜制挂钩在暖光里泛着温润光泽——这挂钩暗藏玄机,与墙面简易警报相连,强行触碰便会发出细弱却清晰的铃铛声。
窗外小院角落,两块伪装成防水卷材的太阳能充电板对着微弱天光,她每天午后会擦拭积雪,将蓄电插头接入蓄电池,给手摇收音机补充电量,偶尔能收到断断续续的救援播报。
心绪稍定,珍尔却毫无睡意。
暴雪封城己一个月,父母依旧杳无音讯。
她拾级而上,推开父母的卧室门——房间保持着原样,无一丝尘埃,仿佛父母只是出门未归。
浅棕色实木地板搭配通顶黑胡桃木衣柜,柜门与墙面齐平,把手处嵌着细小的银杏雕花。
靠窗的双人大床铺着米白色纯棉床品,床头背景墙是整块浅灰色大理石,与客厅风格一脉相承,低调雅致。
她走到床头柜前,指尖抚过冰凉的大理石台面,上面放着母亲常用的玉质梳子,梳齿间似残留着淡淡檀香。
思念如潮水般涌来,珍尔拿起梳子贴在鼻尖,眼泪终是忍不住滚落。
恍惚间,手肘撞到床头柜侧面,传来“咔哒”轻响——一块看似与柜体融为一体的实木侧板,竟微微弹开一道缝隙。
珍尔心中一动,擦干眼泪仔细打量。
侧板内侧贴着微型触控屏,下方刻着细小的银杏纹路,与那本《借物少女艾莉缇》绘本上的烙印一模一样。
她想起父母出发前的约定:“若遇危机,以童谣为契、银杏为信”,他们还将一枚银杏叶书签塞给她,说“看到它,就像爸妈在身边”。
母亲总说,她的名字“珍尔”,是父亲当年的情话——“你是我此生最珍贵的宝藏”,女儿的到来,是这份珍贵的延续。
猛然想起父母出发前的约定:“若遇危机,以童谣为契、银杏为信”。
母亲总说,这首《星月光》是他们一家人的寻宝歌谣。
她试着将银杏叶书签按在纹路处,轻声念出那首刻在记忆里的歌谣:“星月光,照窗廊,我的宝贝藏宝藏。
银杏叶,指方向,小小娜缇,回家乡...”话音刚落,触控屏亮起柔和绿光,浮现出“物资补给安全监控应急通讯”三个选项。
指尖轻点“物资补给”,床头柜后方的墙面缓缓向内凹陷,露出半人高的暗格。
里面整齐码着二十盒高能量压缩饼干、十罐维生素药剂,还有两双嵌着磁控芯片的软底鞋——与她脚上的一模一样,鞋盒上贴着父亲的字迹:“珍尔,备用鞋需每月检查芯片电量”。
暗格内侧挂着个小巧的金属盒子,打开是一套微型无人机操控器,纸条上写着:“可侦察巷口五百米范围,续航两小时,若联系不上我们,先护好自己”。
这意外发现让她心头一暖,原来父母早为她铺好了后路。
她又点开“安全监控”,触控屏立刻切换成多画面视角——小院各个角落、巷口云杉林、甚至客厅大理石背景墙后方,都有隐蔽摄像头传来实时画面。
她才恍然,那面看似单纯的背景墙,竟藏着全景监控接收模块。
指尖划过“应急通讯”选项,珍尔犹豫片刻终究没点——她怕听到不好的消息,却又怀着一丝希冀:或许父母还在游轮上安全待着,只是暂时无法联络。
珍尔摩挲着书签上的纹路,目光扫过父母卧室里熟悉的陈设,心里的暖意渐渐沉淀为坚定。
她不能一首沉浸在思念里,父母留下的这些机关,不是让她用来怀念的,是让她活下去的底气。
她轻轻将玉梳放回床头柜,把银杏叶书签贴身藏好,转身走出父母的卧室。
走廊铺着浅棕色地毯,踩上去悄无声息,路过自己的卧室时,她下意识瞥了一眼——书桌上还摊着没看完的设计图,书架上《借物少女艾莉缇》的绘本立在显眼位置,那是父母送她的成年礼,也是启动核心机关的关键。
她没进去停留,只是加快脚步下楼,每一步都走得沉稳。
穿过客厅时,她特意看了眼大理石背景墙后的监控接收模块,屏幕上小院的画面清晰稳定,云杉林和院墙都没异常。
此刻窗外风雪依旧肆虐,巷外早己是人间炼狱。
供暖瘫痪,水管冻裂,街头随处可见冻得瑟瑟发抖的人,抢食冲突此起彼伏。
珍尔曾在窗边看到,斜对面楼的老夫妇因无物资点燃家具取暖,最后冻僵在窗边,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
而她的小楼却井井有条,雪水顺着排水管流入集水槽,她每天会将雪水倒入反渗透过滤系统,看着浑浊雪水经三层滤芯变成清水流入储水罐,这是她必备的生存功课。
厨房北侧壁柜后,是另一座生存堡垒。
暗门开启需三重联动,恰是父母的约定:按下料理台隐蔽木键、将带银杏烙印的绘本嵌入凹槽、念出童谣。
内侧地面铺着压力感应板,只有穿嵌磁控芯片的软底鞋才能授权通行,外人闯入则会被反向闭锁。
储物间的储备堪称微型堡垒:六层货架码着粮食、罐头和防寒衣物,西层无土栽培架种着生菜、小番茄,角落养着鸡鸭,蓄水池里有鱼虾。
静音取暖炉连接隐藏排烟管,高效烟雾过滤器能让燃烧气体无色无味排出,所有物资按类别贴标,整齐得如同艾莉缇的藏宝阁。
珍尔从口袋里摸出无人机操控器,想起父亲纸条上的“侦察巷口”提示。
她再次上楼来到二楼露台,借着雪雾的掩护,悄悄启动微型无人机。
机身悄无声息地升空,画面实时传回父母房间的触控屏——巷口五百米范围内,除了被积雪压垮的杂物,还能看到几个蜷缩在墙角的流民,而更远处,大伯徐建民家所在的方向,似乎有几道人影在雪地里移动,动作鬼祟,不知在密谋什么。
徐珍尔父母之所以打造这么多机关,或许早预料到末世风险。
三年前她在山区项目遭遇暴雪,断水断粮困了一周,靠着压缩饼干艰难支撑,那件事之后,父母就总说“要给珍尔筑一道永远塌不了的防线”。
而让他们格外警惕的,还有两重威胁:大伯徐建民一家常年觊觎老房子,父母待他极厚,可他作为长子,却多次以“家产继承”为由索要房产,被拒后怀恨在心;同事尹长茹因职场竞争心怀怨怼,珍尔曾连夜修改她标错比例的设计图避免事故,她却毫不感恩,反而嫉妒珍尔的才华,后来抢夺设计方案失败、侵占客户设计款东窗事发,更是将所有怨恨都迁到珍尔身上。
此外,未婚夫江策在暴雪前赴外地执行工程任务,如今同样失联,不知是否平安;一阵酸楚混着寒意窜上脊背,让她控制不住地牙关轻颤。
茫茫雪障之中,她孤身一人,如同狂涛中的一叶扁舟。
院墙之外,每一个人都可能化身择人而噬的饿鬼。
她猛地闭眼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刺得肺叶生疼,却也压下了那份战栗。
不能慌。
现在不是害怕的时候。
指尖在操控器上飞快动作,召回无人机,她转身便向楼下厨房奔去。
监控画面与刚才的窥探在脑中交织——大伯一家绝不会放过这里。
时间不多了。
她依照父母留下的约定,启动壁柜后的暗门,指尖抚过压力感应板的每一个接缝,确认反向闭锁装置运行无误。
接着为所有蓄电池接上电源,看着充电指示灯逐一亮起。
最后,将那本印着银杏烙印的绘本贴身收好——这是启动一切的关键,是她与父母之间最后的联系,也是她活下去的底气,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做好这一切,珍尔靠在料理台旁,看着锃亮的台面倒映出自己的影子。
她知道,随机流民的袭击只是开胃小菜,真正的考验,是那些带着明确目的、甚至可能知道房子部分底细的敌人。
而她握着的银杏叶书签,不仅是父母的牵挂,更是她坚守下去的勇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