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昭纳家书 > > 手掌心的沙(林晓薇陈阳)热门网络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手掌心的沙(林晓薇陈阳)

手掌心的沙(林晓薇陈阳)热门网络小说_最新章节列表手掌心的沙(林晓薇陈阳)

一路生花2222 著

其它小说完结

其他小说《手掌心的沙》,讲述主角林晓薇陈阳的甜蜜故事,作者“一路生花2222”倾心编著中,主要讲述的是:作品名称:《掌心沙》 作品简介: 农村姑娘林晓薇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在大学里四处奔波,积攒经验和人脉,只为圆一个创业梦。她与男友陈阳携手,幸运地获得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共同创立了“微光工作室”。然而,当梦想初具雏形,毕业的洪流却将两人的感情冲至悬崖边缘。一句轻飘飘的“你决定就好”,击碎了林晓薇所有的依赖与幻想,她毅然放手,退回故土,考取编制,试图重塑平静的人生。 陈阳在失去后才明白“尊重”与“共担”的重量,他的挽回苍白无力,最终赌气般步入婚姻,却草草收场。多年后,失意落魄的他再次拨通那个熟悉的号码,听到的已是她平静而幸福的回音。故乡的风终于吹散了执念,他幡然醒悟:有些爱,如流沙,抓得越紧,流失越快。他唯有祈愿来生,而她却用她的坚强与豁达,证明了初心可守,未来可期。

主角:林晓薇,陈阳   更新:2025-11-06 20:58:23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林晓薇与陈阳的相识,始于一场略带窘迫的意外,而那场意外,发生在一场两校联合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宣讲会上。

那时他们大一下学期。

林晓薇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去的,她坐在礼堂后排的角落里,笔记本摊在膝上,像一块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台上优秀项目展示的精华,以及评委老师一针见血的点评。

陈阳作为理工學院团队的代表上台陈述,他们的项目是“农业废弃物环保材料应用”,技术听起来很新颖,但他显然有些紧张,语速偏快,在讲到市场推广部分时,逻辑略显混乱,最终只拿了个鼓励奖。

散场时,人流如织。

林晓薇因为低头整理笔记上最后几点心得,落在了最后。

刚走出礼堂大门,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噼里啪啦砸了下来,瞬间在地上溅起一片水花。

没带伞的她,和少数几个同样被困住的人,只好瑟缩在屋檐下,望着眼前密实的雨帘发愁。

就在这时,她旁边响起一个略带迟疑的声音:“那个……同学,你也没带伞啊?”

林晓薇转过头,看到的是刚才台上那个做环保项目、表情有些紧张的男生。

他挠了挠头,脸上带着同样被困住的无奈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腼腆。

“嗯。”

林晓薇点了点头,目光落在他胸前还没来得及摘下的参赛证上——陈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你是……刚才那个做环保材料项目的?”

她鬼使神差地问了一句,“我觉得你们那个技术的核心思路挺有意思的。”

陈阳的眼睛瞬间亮了一下,像是被点燃的小小火苗,带着点他乡遇故知的惊喜:“对,是我!

你是师范学院的?

也对这个感兴趣?”

他注意到了林晓薇膝上那个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那工整的字迹和清晰的条目划分,让他这个理工男感到一种结构性的舒适和钦佩。

“嗯,随便看看,学习一下。”

林晓薇习惯性地谦虚,带着农村孩子面对外界时固有的审慎和腼腆。

雨势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

为了避免冷场,也或许是出于对彼此那一点“同类”气息的感应,他们开始断断续续地聊了起来。

话题从刚才比赛项目的技术细节,自然过渡到彼此的专业,聊到繁重的课业,然后又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起对方来自哪里。

“我老家是H省林县的。”

陈阳说。

“真的?

我是邻县清源的!”

林晓薇的声音里带上了真实的惊讶。

距离瞬间被拉近。

他们聊起家乡连绵的丘陵,金黄的麦浪,夏夜里提灯笼的萤火虫;聊起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聊起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村里人的羡慕与自家父母的忧喜交加——喜的是孩子有出息,忧的是那笔不菲的学费和生活费。

他们发现,彼此身上有着太多相似的印记:同样珍惜每一分钱,会在食堂打饭时计算价格和营养;同样对时间有着近乎苛刻的规划,因为知道能用来学习和改变命运的时间并不多;同样对这座城市感到既向往又疏离,内心深处都藏着一份不愿示人的、源于出身的不自信与超越的渴望。

一个想通过教育传递力量,改变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孩子的命运;一个想用扎实的技术打破资源的壁垒,为像家乡那样的土地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相似的根,相似的奋斗底色,让两个年轻人在这个被困的雨天傍晚,找到了强烈的共鸣。

那是一种“原来你也在那里”的慰藉与欣喜。

雨渐渐小了,天空的乌云缝隙里,透出一缕夕阳的金光,在天边勾勒出一道淡淡的、却无比清晰的彩虹。

陈阳看着那彩虹,又看了看身边这个眼神清亮、谈吐不俗的女孩,鼓起勇气发出了邀请:“那个……雨快停了。

一起吃个晚饭?

我知道你们学校后门有家面馆,味道不错,也……也挺实惠的。”

林晓薇看着眼前这个同样带着乡土气息、眼神真诚的男生,又看了看时间,心里那点因为陌生而起的戒备慢慢消散。

她点了点头,轻声说:“好。”

那顿饭,他们只点了两碗最便宜的牛肉面,加了一碟小菜。

但氤氲的热气里,他们聊了很久,从童年的趣事聊到大学的适应,从对现实的无奈聊到对未来的模糊憧憬。

分开时,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之后,他们的接触渐渐多了起来。

周末,他们会约在两校之间的市图书馆自习,他对着复杂的工程图纸和公式皱眉,她埋头于深奥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著作;他们会分享兼职信息,互相推荐便宜又大碗的食堂窗口;会为了一个创业想法在QQ上争论到深夜,又会在他比赛失利或她遇到挫折时,成为彼此最耐心倾听和真诚鼓励的那个人。

他们都是行走在奋斗路上的同类,孤独,却幸运地找到了可以并肩前行的伙伴。

那种感情,始于共同的背景和理解,在日复一日的相互扶持与思想碰撞中悄然滋长。

他欣赏她的坚韧、聪慧与骨子里的那份不服输;她迷恋他的踏实、专注以及对技术近乎执拗的认真。

在那段被学业和生存压力充斥的青春岁月里,他们成为了彼此黑暗中的微光,冰冷现实里的温暖。

他们朴素地相信,只要两个人紧紧靠在一起,就能汇聚更多的热量,抵御所有的寒流,最终在这座庞大的城市里,点燃属于他们自己的、哪怕只是一星半点的火光。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