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昭纳家书!手机版

昭纳家书 > 言情小说 > 淮阴侯列传书

淮阴侯列传书

道法之自然 著

言情小说连载

《淮阴侯列传书》内容精“道法之自然”写作功底很厉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韩信陈霸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淮阴侯列传书》内容概括:元狩三年·淮阴·霜降后七日秋风卷着槐叶掠过漂母祠的飞司马迁的竹简书袍被吹得猎猎作他握紧狼笔尖悬在空白竹简上目光凝在祠堂后墙的残碑上——碑阴处“信虽为未尝忘一饭之恩”十二字己漫漶不却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像极了淮阴人说起韩侯眼中藏着的细碎泪“太史令可是在寻韩侯遗迹?”苍老的声音从香案后传拄着枣木拐杖的老卒蹒跚走铠甲内衬的葛布衣角己磨得发“老朽曾为沛公帐下执...

主角:韩信,陈霸   更新:2025-05-23 09:44:44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元狩三年·淮阴·霜降后七日秋风卷着槐叶掠过漂母祠的飞檐,司马迁的竹简书袍被吹得猎猎作响。

他握紧狼毫,笔尖悬在空白竹简上方,目光凝在祠堂后墙的残碑上——碑阴处“信虽为将,未尝忘一饭之恩”十二字己漫漶不清,却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淮阴人说起韩侯时,眼中藏着的细碎泪光。

“太史令可是在寻韩侯遗迹?”

苍老的声音从香案后传来。

拄着枣木拐杖的老卒蹒跚走近,铠甲内衬的葛布衣角己磨得发亮,“老朽曾为沛公帐下执戟郎,当年护送韩侯灵柩归乡时,见过他腰间那柄剑。”

司马迁转身,见老卒鬓角插着片干枯的槐叶——这是淮阴人纪念韩侯的习俗,每逢秋祭,男女皆以槐叶簪头,说能护佑五谷丰登。

香案上摆着七个陶碗,碗里盛着粟米粥,漂着七片槐叶,摆成北斗形状——正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未载的“漂母祭”。

“老丈请讲。”

司马迁搁下竹简,从袖中取出酒爵,斟满楚地米酒。

老卒盯着爵身的云雷纹,浑浊的眼睛忽然清亮:“那是高祖十年的冬天,韩侯被囚长安钟室。

临刑前,他解下佩剑交给狱卒,剑穗上系着的葛绳,还是漂母亲手编的。”

西风穿过祠堂梁柱,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老卒用拐杖轻点地面,青砖缝里竟露出半截剑柄——青铜材质,刻着模糊的“韩”字,正是楚地郢剑的形制。

“韩侯曾在这祠堂前立誓,”他蹲下身,指尖抚过砖缝里的青苔,“说‘若能平定天下,必让淮水两岸的百姓,永远有槐叶裹饭,有葛绳系剑’。”

司马迁的笔尖在竹简上划过,记下“葛绳剑穗”西字。

他想起在长安时,曾见萧何的幕僚偷偷流传《韩信兵书》残卷,其中《用势篇》末句写着:“势者,因于天地,成于微末,犹漂母之饭,葛绳之穗,看似寻常,却系千军。”

此刻望着老卒拐杖上缠着的葛藤,忽然明白,韩侯的兵法,原是从淮阴的水土里长出来的。

“那年屠市之辱,”老卒的声音低下来,“老朽恰在巷口卖炊饼。

韩侯钻过陈霸胯下时,漂母的竹篮刚巧路过,篮里的饭团还冒着热气。

后来才知道,那饭团里裹着片槐叶,叶脉间用米汤写着秦军粮道图——漂母哪里是漂洗丝絮的老妪,分明是楚地遗民的暗桩。”

祠堂外的淮水传来阵阵涛声,像在应和着往事。

司马迁忽然想起在沛县采访时,樊哙的舍人曾说,韩侯拜将那日,刘邦要以“太牢之礼”祭天,他却坚持用淮水的槐叶、葛绳作祭器,说“将之贵,在不忘本”。

此刻香案上的陶碗排列,竟与当年拜将坛的方位分毫不差。

“韩侯临终前,”老卒从怀里掏出片泛黄的帛片,边缘有焦痕,“托狱卒带给老朽这个。”

司马迁接过,见是用米汤写的《淮水吟》,火烤后显形的字迹里,“漂母祠前槐叶老,楚魂犹系葛绳梢”两句格外清晰。

帛片背面,还用指甲刻着极小的阵图——正是井陉之战时,韩侯背水列阵的缩略图,每个士卒的位置旁,都标着“淮阴”“漂母祠”等地名。

暮色渐浓,老卒往香案添了炷香,烟霭中,祠堂墙壁上的壁画若隐若现:少年韩信跪在漂母膝前,双手接过饭团;中年将军在淮水边遍插葛绳,身后是排成雁阵的粮船;晚年囚徒握着刻有“国士无双”的剑鞘,剑穗垂落,拂过满地槐叶。

“百姓都说,”老卒望向淮水方向,那里浮着点点渔火,“韩侯死后,他的剑化作流星,每到秋夜就从淮水升起,绕着漂母祠飞三圈。”

他指了指祠堂东南角的老槐树,树干上有道深痕,“当年挂过他的佩剑,葛绳的纹路都长进树心里了。”

司马迁的笔在竹简上顿住,墨汁在“国士无双”西字旁洇开,形成小小的泪斑。

他忽然想起在长安狱中的日子,曾对着月光背诵《淮阴侯列传》,当念到“狡兔死,良狗烹”时,窗棂上正映着槐叶的影子,像极了漂母祠前的那棵老槐。

“老丈可知,”他合上竹简,声音轻得像槐叶落地,“韩侯被诛前,曾在狱中刻下‘一饭千秋’西字?”

老卒点头,从腰间解下串着淮水石的葛绳:“这是狱卒传下来的,说韩侯临终前把漂母给的每片槐叶、每寸葛绳都数过,说‘这些不是兵器,是楚地的筋骨’。”

祠堂的更鼓敲过二更,老卒的身影在暮色中渐渐模糊。

司马迁摸了摸竹简上未干的墨迹,忽然明白,他要写的不是一个将军的列传,而是一个关于“铭记”的故事——漂母的一饭,屠市的一辱,淮水的一浪,都藏在韩侯的剑穗里,藏在淮阴人的槐叶间,藏在历史的褶皱中,等着被一支笔,重新唤醒。

他望向碑阴的残字,举起酒爵祭向淮水。

秋风带来远处的渔歌,唱的正是韩侯故乡的调子,“青蚨飞兮归故乡,葛绳系兮剑有光”,歌声里,祠堂的槐叶纷纷飘落,盖在司马迁的竹简上,像给这段历史,轻轻盖上楚地的印章。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