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微光透过图书馆古籍修复室的百叶窗,在工作台洒下细密的金斑。
神情专注的苏小小戴着白色棉布手套,指尖捏着细如发丝的羊毫笔,悬在泛黄的古籍残卷上方,迟迟不敢落下。
这是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的一页残卷,深褐色的蛀洞像被岁月啃食的伤疤,边缘处的纤维脆弱得仿佛一碰就会化作白色的粉末!
她屏住呼吸,用蘸着修复液的羊毫笔尖轻轻触碰纸张边缘。
修复液顺着纤维脉络缓缓渗透,原本蜷曲的纸角渐渐舒展。
"呼——"她长舒一口气,换用镊子夹起裁成细条的雁皮纸,小心翼翼地贴在破损处。
这种产自浙江的手工纸薄如蝉翼,却有着惊人的韧性,是古籍修复师最信赖的"绷带"。
"小小,又在抢救老古董呢?
"身后突然响起清脆的女声,惊得苏小小手一抖,镊子险些戳破纸面。
她慌忙回头,只见同事林悦抱着一摞档案袋站在门口,栗色卷发扎成活泼的马尾,嘴角挂着标志性的灿烂笑容。
"嗯......是啊。
"苏小小慌忙将镊子放回原位,手指无意识地绞着工作服下摆。
她总觉得林悦周身散发着过于耀眼的光芒,让她忍不住想要躲进工作台的阴影里。
林悦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工作台前,俯身盯着残卷:"哇,《天工开物》?
这可是宝贝!
上次修复室收到宋代善本,你都没这么上心。
"她说话时睫毛忽闪忽闪,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
苏小小往旁边挪了挪椅子,尽量保持安全距离:"明代竹纸酸性高,老化速度比宋纸快。
这页记载的是陶瓷烧制工艺,对研究明代制瓷技术很重要......"声音越说越小,最后几乎变成喃喃自语。
"不愧是我们的古籍守护天使!
"林悦竖起大拇指,档案袋上的金属夹"咔嗒"作响,"对了,下周五部门团建,烧烤露营加露天电影,你一定要来!
"苏小小感觉后颈瞬间发烫,连耳垂都烧得通红:"我、我可能......最近修复任务重......""哎呀,就当放松嘛!
你总不能天天对着这些老古董说话呀。
"林悦突然伸手,苏小小本能地往后缩,却见对方只是指着她发梢沾到的一点糨糊,"看,都成书虫了。
"就在这时,修复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主任抱着厚厚的一摞资料站在门口:"小林,古籍数字化那边催着要这批扫描件。
小小,宋代《金刚经》的修复方案得抓紧,下周专家要来评审。
""好嘞!
"林悦利落地接过资料,临走前还不忘冲苏小小眨眼,"考虑一下团建哦!
"脚步声渐渐远去,修复室重新陷入寂静。
苏小小松了口气,摘下手套揉了揉发烫的脸颊。
她从抽屉里取出放大镜,仔细检查刚才修补的部分——雁皮纸与原纸的纤维完美融合,若不是刻意寻找,几乎看不出修补痕迹。
工作台上的老式座钟指向十点,阳光己经偏移了角度。
苏小小起身拉开窗帘,让光线均匀铺满整个工作台。
她的目光扫过墙上的修复工具:排列整齐的镊子、不同型号的刷子、装着各种修复液的玻璃瓶,每一件都像亲密的战友。
在这个被古籍与静谧填满的空间里,她总能找到安心的归属感。
重新戴上手套时,苏小小注意到残卷边缘还有一处微小的裂痕。
她从工具箱里取出特制的糨糊——用小麦淀粉加明胶熬制,黏性适中且可逆——用竹制小铲挑了极少量,轻轻涂抹在裂痕处。
这需要极致的耐心,稍有不慎就会让裂痕扩大。
正专注间,手机在抽屉里震动起来。
是母亲发来的消息:"周末回家吃饭?
你爸做了你爱吃的糖醋排骨。
"苏小小犹豫片刻,回复:"最近加班,下次吧。
"她知道父母又要失望,但想到回家后七大姑八大姨的追问,就觉得比修复破损古籍还令人头疼。
窗外传来麻雀的啼叫,苏小小抬头望向窗外的梧桐树。
春日的阳光透过新抽的嫩叶,在玻璃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她忽然想起大学导师说过的话:"古籍修复师是时间的修补匠,我们修补的不仅是纸张,更是文明的记忆。
"当指针指向十二点,苏小小终于完成了今天的修复任务。
她轻轻合上装着残卷的特制锦盒,收拾好工具。
路过茶水间时,她听到几个同事正在讨论团建的事,笑声透过门缝飘出来。
她下意识加快脚步,像只受惊的小鹿逃回自己的工位。
下午的工作是整理新送来的民国期刊。
泛黄的纸页间偶尔夹着干枯的花瓣,或是用铅笔写的批注。
苏小小小心翼翼地将这些"时光的信物"取出,单独封装。
她喜欢这种与过去对话的感觉,每一本古籍都是一个沉默的讲述者,等待着被唤醒。
夕阳西下时,修复室的光线渐渐柔和。
苏小小打开台灯,暖黄色的光晕笼罩着工作台。
她翻开工作日志,认真记录今天的修复过程:"《天工开物》残卷修复进度37%,采用雁皮纸修补法,明日继续处理蛀洞部分......"字迹工整得如同印刷体,每一个标点都精准无误。
收拾东西准备下班时,苏小小瞥见墙上的日历。
距离团建还有整整一周,但她己经开始紧张。
她安慰自己:"也许到时候真的会很忙......"推开修复室的门,走廊里空无一人,她松了口气,快步走向电梯。
夜色中的图书馆灯火通明,苏小小裹紧外套,踩着满地月光往地铁站走去。
她知道,明天又将是与古籍相伴的一天,而这,正是她最熟悉也最安心的世界。
最新评论